在烟波浩淼的中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畔,有一个小镇名叫谢家滩。它地处赣东北,隶属于江西省上饶市鄱阳县,扼守中国湖城——鄱阳的北大门。60年前,冀鲁豫边区南下干部在接管政权时,曾经在这里与残留土匪武装进行过激战。战斗过程中,鄄城籍南下干部、谢家滩区委书记周华民等多人牺牲。
鄱阳:烈士血染红土地
本报特派记者 张 伟 姜培军
处暑时节寻访先烈
中国菏泽网讯 8月23日,是24节气中的处暑,在北方已经有了隐隐秋意,而赣东北依然酷热难当。当天,记者冒着38摄氏度的高温,从景德镇出发,到谢家滩去寻访周华民、郭学等南下烈士的坟墓。
在开往谢家滩的中巴车上,我们采访了多名乘客,了解到谢家滩镇政府所在地有一个华民公园,里面有周华民、郭学两位烈士的坟墓和纪念碑。通往谢家滩的乡村公路损坏严重,汽车不停地颠簸跳跃,在连续翻越20余个小山包之后,我们终于到达目的地。
当地居民显然对周华民烈士非常熟悉,在得知我们寻找烈士墓之后,纷纷热情地给我们指路。在谢家滩敬老院旁边的公园里,一座烈士纪念碑高高耸立,两座水泥筑成的坟墓分列两旁。两座坟墓前的石碑上,分别刻着——周华民烈士之墓、郭学烈士之墓。
在纪念碑不远的一座凉亭下,坐着两名中学生模样的女孩。记者上前询问他们是否知道周华民、郭学,她们回答得很干脆:“知道啊,他们是大英雄!”记者采访得知,两名女孩一个叫施姗姗、一个叫施梅芬,都在该镇华民中学读初中。听说我们是专程从英雄故乡赶来采访的,她们显得很高兴,主动提出给我们当导游。“我们的学校就是以周华民烈士的名字命名的,老师经常给我们讲他们的英雄事迹。”施姗姗说。
从墓碑上记载的烈士生平年谱上,我们了解到,周华民1920年出生于鄄城县阎什镇周垓村,1949年随冀鲁豫南下干部支队南下,任中共鄱阳县谢家滩区委书记。郭学1922年出生于河南省南乐县元村乡后什周村,1949年南下后任谢家滩区委组织委员。
在距离华民公园不远的一幢三层小楼内,居住着79岁的谢银秀老人,她当年和周华民、郭学非常熟悉,并且亲历了60年前的那场惨案。由于老人一口江西方言,我们听起来非常困难,施姗姗就给我们当起了“翻译”。随着老人的讲述,谢家滩惨案的经过在我们脑海中逐渐清晰起来。
无情水火葬英雄
1949年4月,谢银秀刚嫁到谢家滩不久,这里就解放了,区委书记周华民、组织委员郭学等十几名南下干部随后进驻到谢家滩。当时,谢银秀的婆婆在镇上开了一个小卖部,卖些香烟、花生、水果等。当时,周华民和郭学经常到她家的小卖部里闲坐、喝茶。“俩人都是高高的个子,郭学的胡子很长,是典型的北方人。他们没有官架子,见人就打招呼。”谢银秀回忆说。
周华民、郭学等南下干部进驻谢家滩后,便开始建政安民工作。正当工作逐渐步入正轨时,不甘心失败的国民党反动派按照他们溃逃前布置的“应变计划”,派遣国民党军统特务、少将副师长李逢春返回当地进行破坏活动。他们以残留下来的军警、特务为骨干,联合地方上的恶霸地主、土匪、地痞流氓等,纠集部分受蒙蔽的群众,到处发动反革命暴乱,袭击我地方干部和武装。
当时谢家滩区委为了坚持正常工作和防范残匪袭击,决定把区里干部和区队武装相对集中,由区长申国明带部分人员在谢家滩区工作;区委书记周华民、组织委员郭学等带人到距离区所在地较远的响水滩乡开展工作。
1949年7月11日拂晓前,匪首李逢春率匪徒60余人,把周华民、郭学及两名警卫员包围在响水滩乡的一处碉堡里。经过一天的激战,周华民和郭学带领两名警卫员突围后于7月12日下午返回谢家滩。7月13日上午,他们又被100余名匪徒包围在谢家滩的一座小楼里。周华民和郭学坚持战斗到傍晚,子弹打光了就用石头砸,敌人见久攻不下,遂在楼下穿墙打洞,放火烧房。在周华民掩护下,郭学从窗户钻了出去,跳到横穿谢家滩的西河里,准备泅水过河突围。敌人发现后开枪射击,郭学牺牲在河中被洪水冲走。
“郭委员本来水性很好的,当时他已经快游到河对岸了,如果土匪不开枪,他就脱险了,可惜啊!”谢银秀老人惋惜地说。周华民一人在熊熊烈火中坚持到最后一刻,直至壮烈牺牲。谢银秀老人回忆,当时躲藏在附近房子内的她和乡亲们,都听到周华民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仍然高呼“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悲壮的口号声久久地回响在谢家滩这片红色土地的上空。
费尽周折寻找烈士遗骨
谢银秀老人回忆说,两位烈士牺牲后,土匪威胁村民不准给他们收尸,否则就遭灭门之灾。但一些村民还是趁天黑到烈士牺牲的地点寻找他们的遗体,结果一无所获。
曾任鄱阳县委书记的刘海峰在一篇回忆录中,详细讲述了寻找两位烈士遗体的过程。1949年8月下旬,刘海峰接任鄱阳县委书记,在交接工作时,原鄱阳县委有关负责人向刘海锋介绍了周华民、郭学等烈士英勇牺牲的经过,并希望他能够找到两位烈士的遗体。
虽然当时的工作任务十分繁重,但刘海峰始终把寻找烈士遗体的事放在心上。经过半年多的寻访,证实郭学的遗体被洪水冲走了,而周华民的遗体却迟迟没有下落。工作人员在谢家滩挨家挨户地寻访。有群众反映,周华民牺牲地点紧靠当地居民陈儒甫家,他可能了解一些情况。陈儒甫当时已年近古稀,是谢家滩的开明绅士,做过不少慈善事业。刘海峰先后去他家访问过五次,前四次一谈到周华民的遗体问题,他就是一句话:“不知道。”从群众的反映和调查情况来分析,刘海峰判断陈儒甫了解情况的可能性非常大,但他为什么一口咬定“不知道”?其中必有隐情。
于是,刘海峰反复向他宣传党的政策和革命的大好形势,耐心做老人的思想工作,打消他的顾虑。精诚所至,金石为开。1950年春天,刘海峰再次去陈儒甫家访问的时候,这位老人怀着深深的歉意,泪流满面地说:“周书记的遗体是我掩埋的。”
据陈儒甫回忆,周华民和郭学牺牲的前一天下午从响水滩突围回来,在他家吃的晚饭,并住在了他家。第二天上午,周华民和郭学离开他家不久就传来了枪声,随后听到土匪大喊大叫的声音。当天夜间,陈儒甫偷偷到事发现场查看。在现场,他找到一具被烧得面目全非的尸体。第二天,他了解到郭学牺牲后被河水冲走了,才确定这具尸体是周华民的。他找人用松木做了箱子把尸体装起来,趁夜深人静,抬到村外一棵大樟树边掩埋了。说明情况后,陈儒甫立即带领刘海峰等人找到了周华民的尸骨。并赶在清明节前,分别为周华民和郭学建了坟墓,立了墓碑(因郭学的遗体始终没有找到,所建之墓是空墓)。
几年后,谢家滩人民政府为两位英烈建起了16米高的纪念碑,规划了华民公园,还把当地的小学和中学改名为华民小学、华民中学,把郭学牺牲地附近的一个村庄改名郭学村。施姗姗说,她所在的华民中学每年都要在两位烈士墓前举行初三学生毕业典礼,两位英雄的事迹在谢家滩家喻户晓,影响了几代人。
据资料显示,在接管赣东北4个月期间,共有44名南下干部在剿匪战斗中牺牲,其中区级(乡镇级)以上干部15名。为保卫新生的人民政权,稳定社会秩序,1949年下半年,赣东北区党委联合解放军展开了大规模的剿匪行动,两个月时间基本上消灭了赣东北地区的匪特。
60年前烈士们的鲜血没有白流。如今,江西省正在环鄱阳湖地区打造环湖生态经济区,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谢家滩也已经从当年土匪肆虐的贫困小村变成鄱阳湖畔的一颗明珠,经济快速发展,人民安居乐业,并跻身“全国文明村镇”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