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安县地处赣北,隶属九江,位于庐山脚下、鄱阳湖畔、昌九中段。县域面积863平方公里,人口17万,辖15个乡(镇、场)、81个行政村。德安县属鄱阳湖生态经济区38个县市区覆盖县之一,作为湖滨县,我县牢牢树立绿色政绩观,认真把握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科学发展、绿色崛起”战略思想,积极探索科学发展新路子,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实现生态文明、经济文明的高度统一和双赢发展。2011年,德安县完成生产总值49.5亿元,增长13.5%;财政总收入完成6.7亿元,增长45.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4.1亿元,增长47.3%;规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132.7亿元,增长67.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5亿元,增长18.7%;农民人均纯收入7553元,增长25.2%。荣获全省开放型经济综合先进县、全省开放型经济进位赶超奖、全市县域经济考评综合先进县称号,全市工业发展第三名、全市开放型经济内资单项奖、全市开放型经济重大项目建设奖,考评进入全市第一方阵。
2012年1-3月,德安县完成生产总值12.8亿元,增长12.7%,增速全市第三;财政总收入2.62亿元,比序时进度多收5000万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9亿元,增长31%,增速全市第二,其中工业固投7.2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8亿元,增长16.1%,增速全市第二;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33.6亿元,增长29.7%;引进内资7.82亿元;利用外资2139万美元;外贸出口2538万美元,增长240.2%,增速全市第一。我县的具体做法是:
一、以产业为支撑,增强县域实力。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核心是发展。德安县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并不是固守着青山绿水受穷,而是从县情出发,在保护好“一湖清水”的同时,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关于共青德安相向发展和市委 “强工兴城”战略部署,加快经济发展步伐,以经济文明促进生态文明,以生态文明反哺经济文明。近年来,德安县坚持工业强县、开放活县、产业兴县,明确了“纺织服装、五金建材、矿产加工、机械电器、食品医药”五大主导产业,围绕五大主导产业上项目、扩规模、增链条、强技改、提档次,分别引进了固投30亿元的德鑫纺织、固投17.2亿元的50万精梳、固投11亿元的30万精梳纺织、固投11亿元的塑丽龙纺织、固投6亿元的有德五金、固投5.6亿元的红叶伞业、固投5亿元的庆腾五金、固投1.75亿元的妙士酷实业等一大批重大工业项目。重大工业项目的引进、开工、投产,为县域经济发展带来了勃勃生机和强大后劲。产业发展实现了四个快速:工业经济快速增长,招商成效快速显现,重大项目快速推进,主导产业快速聚集。近三年来,新引进内资项目118个,内资71亿元;引进外资项目27个,实际利用外资1.37亿美元。2011年,实际引进内资30.4亿元,增长31.6%;实际利用外资5184万美元,增长15.2%;出口总值1.24亿美元,增长126.2%;园区企业新增入园企业11家,总数达99家;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132.6亿元;五大主导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占总收入80%以上。
二、以创新为动力,转变发展方式。
德安县在融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过程中,坚持处理好开发与保护、近期与长远、局部与全局的关系,树立绿色GDP政绩观,不断调整发展思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求显绩求潜绩,不求当前求长远。在项目准入上,严格控制高能耗、高污染、低产出的项目落户,100%的工业项目在开工建设前期均完成上级环评审批手续;在产业导向上,充分发挥产业政策的导向、激励作用,加大新能源、新科技、新材料项目引进力度,对投资强度大、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广、税收贡献多、带动功能强的工业企业,在土地供应、融资贴息、招工服务给予大力扶持,鼓励企业技改创新,加强与高校科技联姻,建立研发基地,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在环境治理上,加大对鄱阳湖上游支流、德安县母亲河—博阳河的源头治理力度,更加注重水源保护和水质监测,加强博阳河上游工业企业和矿山企业管理,强化源头治理和整治力度,坚决关闭排污不达标企业,确保污水达标排放;在资源利用上,坚持有序适度开发矿山资源,控制掠夺性开发,扶强扶大天宝集团、方圆矿业、海翔钙业等骨干企业,实现矿山企业规模化发展,不断提高矿山企业采、冶、炼水平,减少矿产加工对环境的污染,建立矿山企业环境恢复治理制度,积极推荐方圆矿业申报全省绿色矿山企业,走持续发展、高效发展、规模发展、绿色发展之路。
三、以生态为主题,彰显秀美特色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特色是生态。德安县坚持生态立县,保护好自然资源,利用好生态优势,维护好“一河清水”。一是按照“山水型生态园林城市”的发展定位,加快城区建设。我县确立了创建国家级园林城市、国家级文明城市、国家级卫生城市、省级园林城市、省级文明城市的总体目标,依托山水资源,打造城市精品佳作,彰显自然生态之美。先后打造了雁家湖植物园、义峰山公园、一河两岸景观、稻田广场、站前广场、昌九高速锁边工程等诸多城市景观工程,同时庭院绿化、小区绿化、单位绿化、市政绿化多层次、广覆盖的绿化工程全面铺开。通过造林增绿、空地补绿、见缝插绿、拆墙透绿,城市绿地系统覆盖更广。2012年,我县续建和新开工城建项目达74个,其中固投7亿元的新市民服务中心板块、固投5.3亿元的一河两岸景观工程、固投3.5亿元的105国道县城段北移工程、固投1.6亿元的共安大桥、固投1亿元的新县二中等重大城建项目有效推进,以九仙岭森林公园、水保科普休闲公园、隆平广场等为代表的城市景观工程扎实推进,将进一步为城市增色添彩。以博阳河为轴心,在一河两岸开发上做文章,加快博河新城开发力度,着力打造城市亲水区、滨水区,走以水养城、以水活城的发展之路;以新行政服务中心为核心,加快附城组团开发,依靠九仙岭山势特色,树立“将森林引进城市、将城市建在森林”的理念,实现城市新区与自然景观和谐统一。近年来,我县先后荣获“江西省卫生县城”、“全省十佳魅力新城”、“江南生态新城”、“江西省首届十佳人文魅力县”、“江西省园林县城”称号。二是按照“省级生态工业园区”目标要求,加快园区建设。全面提升了园区规划、设计、建设、管理等水平,项目准入严格把关,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环保监管力度加大,土地资源有效利用。三是按照“建设秀美和谐新农村”的目标要求,加快农村建设。15个乡(镇、场)加大了文明生态创建力度,进一步完善设施、改善面貌、打造特色。全面抓好了45个新农村建设点“三清六改五普及”工作,高品位、高质量打造一批产业特色鲜明、生态环境优良、乡风淳朴和谐的新农村建设点。
四、以民生为宗旨,提高幸福指数。
德安县一手抓经济,一手托民生,按照“持续投、广覆盖、深推进”的基本要求,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切实做到发展和民生两项工作一起抓、两项任务一起下、两副担子一起挑、两个成果一起要。县财政先后投入社会民生工程总额27.3亿元。为解决饮水难问题,实施了柘林湖饮水和农村安全饮水工程。为解决看病难问题,实施县人民医院急门诊大楼、县中医院妇保院整合搬迁工程。为解决上学难问题,实施了蒲塘小学、新县二中、新县一小、新县幼儿园工程。为解决住房难问题,完成了百旺新城、绿岛家园、杨桥新城等一批新市民公寓,完成桂林小区、桂田小区、杨桥益民小区廉租房1470套、公租房100套、经适房108套,2012年新建杨桥新区和谐家苑保障性住房700套,先后启动了罗岭棚户区改造、汽车站棚户区改造、北门集贸市场棚户区改造,改造棚户区494户,面积7.17万平方米,让百姓真正享受经济发展带来的成果。同时将就业再就业与园区招工有效结合起来,做到招工与招商并重、外引与内转并举、政府与企业并动,从而实现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社会保障、困难救助、扶贫开发等民生工程深入民心。2012年,德安县继续加大民生投入,将先后完成跨博阳河大桥、105国道德安段北移、德白公路吴山至白水段升级改造、林白公路升级改造、城乡水务一体化、县文化广播电视中心、新县三小、县第二幼儿园等一大批重点民生工程。
五、以投入为保障,助力赶超发展。
近年来,我县坚持大气魄规划、大手笔投入、大力度推进,努力扩固投、抓项目。2012年,全年力争完成固投85亿元,增长79.5%。为助力赶超发展、绿色发展,我县倾力推进了四大工程:一是污水处理设施工程。我县树立“经济发展,治污先行”的理念,于2010年投资2000万元,沿博阳河规划建设“治污工程设施”两座,日前已有一座投入使用,另一座污水处理设施也将于今年6月份开工建设,工程完工后新增日处理污水能力1万吨,建成截污管网15公里。届时,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将达99%以上。由中国节能环保有限公司投资,采取BOT模式在德安县兴建工业污水处理设施,将有效解决工业污水排放难题。二是“一大四小”造林绿化和农村清洁工程。全力推进“一大四小”造林绿化工程,突出抓好园区、城区、道路、集镇、村庄的绿化,扎实推进1.21万亩造林绿化,全面实施以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为主的农村清洁工程,实现乡镇集镇、新农村建设点、行政村所在地和公路沿线自然村垃圾无害化处理全覆盖。三是博阳河生态控制工程。投资1200万元实施博阳河生态控制工程,该工程综合防洪、抗旱、发电、控制生态环境等功能,对于发展我县农业生产、特色种植、水禽养殖等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产业布局,以及完善城市功能、打造德安“一河两岸”生态景观等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四是节能减排降耗工程。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运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引导支持企业对“三废”、余压、余热等进行回收利用,逐步淘汰高污染、高耗能、低效益的落后产能,确保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和万元生产总值能耗控制在市政府下达指标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