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前夕寄湖:四十二年的守望与共生
露凝阶砌皆白,风携秋凉入户,窗棂间漫进的寒意,又一次牵出我心底那个念了半生的名字 —— 鄱阳湖。四十二个寒暑轮替,我从青丝染雪到鬓角凝霜,大半生的光阴都浸在与你的羁绊里。指尖轻拂案头的水文记录,屏幕上那条起伏的曲线还带着 “过山车” 般的余韵 —— 那是你刚历经的水位跌宕,于我而言,它从不是冰冷的科学图表,而是你鲜活搏动的脉搏,是关乎我们这方生命共同体,一呼一吸间的节律。
寒露・察湖之变:以水为脉,以草为基
寒露是秋的收尾,亦是冬的序章。于我,这份时节的转换早已不止于 “鸿雁来宾” 的闲眺、“菊有黄华” 的浅吟,目光总最先落向维系湿地命脉的根本 ——水。今年秋日,你的水位太不寻常:早枯时,湖床龟裂如老掌纹路,斑驳泥滩在秋阳下泛着干硬的光;复涨又急,我总怕湍急水流冲毁刚冒尖的草籽。我揪心的从不是 “水落石出” 的景致,而是这错位的时序里,草洲能否赶得上生命的节奏 —— 水退时草芽需及时破土,才能在冬雪来临前长成 “滩涂粮仓”,为后续的生命链条备好口粮。
水为脉,草为基,这两者的时序差一分,整个湿地生态便可能偏一寸。我曾在晨雾漫湖时蹲守草芽破土,也曾在暮色沉岸时记录水位消长,每一个落在纸上的数据背后,都是这片湖能否安稳过冬的伏笔。
秋冬・悟湖之谐:一环扣一环的生命诗行
当浩渺湖面渐次收束,从 “水天共色” 凝成 “枯水一线”,外人见了总叹 “萧瑟”,我却深知,这是你最热闹的生命律动。水落而草生,湿生植物顺着退去的水位蔓延,长成葱郁的 “水下森林”;广袤草甸铺开,成了鱼虾螺蚌的栖居地 —— 连江豚这水中精灵,也偏爱绕着草洲捕食,尾鳍轻划水面,便漾开细碎的银光。
而这一切,都是为远方的 “客人”——鸟备好的盛宴。我这辈子最安心的时刻,莫过于撞见 “水 - 草 - 鱼 - 鸟” 的完美闭环:白鹤垂喙啄食苦草茎,长喙在澄澈浅水里划出温柔的弧;天鹅群掠过草洲,翅尖扫起的水花沾在草叶上,像撒了把碎星;江豚偶尔跃出深水区,背鳍映着斜阳,与远空的鸟影遥相呼应。
鞋山岛的石壁,总被群栖的候鸟染成一片淡白 —— 那从不是寻常的 “鸟粪痕迹”,是这条生命链最鲜活的证明。每一片羽翼掠过的风,每一声鸟鸣落在草叶上的响,都是鄱阳湖的灵魂在轻轻呼吸。
寄语・思湖之未来:让“人” 住进共生的环里
寒夜的露气凝在窗玻璃上,晕开一层朦胧的雾,案头的台灯把水文图纸映得温热。我对着屏幕上的生态模型反复推演,想得最多的,仍是如何让 “人” 这一环,真正像草、像鱼、像鸟那样,嵌进鄱阳湖 “水 - 草 - 鱼 - 鸟” 的生命闭环里 —— 不是站在岸边索取,而是蹲下身与它并肩生长。
那场延续二十余年的水利工程争论,从不是 “要湖还是要人” 的单选题。汛期时,我们怕洪水漫过圩堤,却也怕泄洪太急冲毁草洲的根系;枯水季,我们盼开闸补水灌溉农田,又担心过早补水打乱候鸟的迁徙节奏。这博弈的核心,从来是 “如何让人与湖的需求同频”:取水时,多留三分水给浅滩的苦草;通航时,避开江豚洄游的 “生命通道”;发展旅游时,把栈道修在离鸟群更远的地方 —— 我们要的从不是 “征服湖”,而是 “陪着湖” 慢慢走。
我总在脑海里描摹鄱阳湖的未来:那时候,退化的湿地会重新长出芦苇,消失多年的黑鹳会再次落在鞋山岛的石壁上;智能水文桩像哨兵一样立在湖岸,数据实时传到生态调度中心,当水位低于 “草芽萌发线” 时,补水闸门会精准开启,不多灌一分,不少补一勺;渔民们不再靠捕鱼为生,转而拿起望远镜当 “候鸟管护员”,孩子们跟着科研队在草洲上认苦草、数天鹅,把 “保护鄱阳湖” 的种子种进心里。
或许有一天,我们能看到这样的画面:春天,湖岸的垂柳会更早抽芽,因为水温刚好适合根系生长;秋天,草洲上的蓼子花能开得更艳,把浅滩染成一片粉紫,引来成群的斑嘴鸭;冬天,白鹤的数量会一年比一年多,它们在浅水里啄食苦草茎时,不用担心有人靠近惊扰 —— 那时候,“人” 不再是生态链外的 “旁观者”,而是和水、草、鱼、鸟一起,构成 “生命共同体” 里最温柔的一环。
此刻,我以四十二年的守望为笔,给鄱阳湖写一封关于未来的信:
愿水位涨落永远循着四季的刻度,春汛不淹初生的草芽,秋枯不干涸鱼虾的巢穴,让每一寸草洲都能自在生长,每一片水域都能容鱼豚安稳遨游。
愿候鸟的翅影年年掠过你的晴空,明年春天,能看到更多小天鹅跟着亲鸟飞回,濒危的白鹤种群再添新丁,它们的鸣叫里,只有 “食物充足” 的安心,没有 “无处栖居” 的慌张。
愿我们这些 “共生的邻居”,能把敬畏藏进每一次行动里:游客轻轻走过草洲栈道,不留下一片垃圾;决策者画规划图时,先问 “湖需要什么”;孩子们长大后,仍愿意回到湖边,继续守护这条生生不息的生命链。
寒夜渐深,夜风卷着湖岸的草香漫进窗来,仿佛能听见草叶拔节、鱼虾摆尾的声响 —— 那是鄱阳湖在回应我的期盼。我知道,这条路或许很长,但只要我还在这里,只要还有人接着守下去,这幅 “人湖共生” 的画卷,就一定会越画越美。
(于 2025 年 10 月 7 日 编审 / 生态零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