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科学发展、绿色崛起的生命线。”鹰潭市市委七届七次全体(扩大)会议指出:“要始终秉承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理念,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最大限度地巩固好、发挥好生态优势,以建设美丽鹰潭的实际成效,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构筑一道绿色屏障。”
每当黄昏时,在郊区岱宝山上,成群的白露翩翩起舞。村民们说:“近年来,通过栽树植绿,荒山荒岭披上了绿装,引得很多鸟儿来这‘安家落户’。”在鹰潭,城乡处处都能感受到生态建设成果带给人们的喜悦。“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近年来,我市积极抢占生态新高地,加快推进城市园林绿化、“秀美乡村”和“森林城乡、绿色鹰潭”等生态工程的创建,天更蓝,水更碧,城乡环境处处美。目前,全市拥有自然保护区4个,面积22.67万亩;中心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3平方米,绿地率40.3%,绿化覆盖率44.58%;全市地表水质量为优,空气环境质量保持在国家二级标准,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100%。日前,在“2013中国城市榜——全球网民推荐的中国生态城市”网络互动活动中,鹰潭成功入选“中国生态城市”,成为我省唯一入选城市。
建设园林城市提升城市绿化品质和档次
我市加大城市绿化力度,全面推进园林城市建设,通过见缝插绿、破墙透绿、租地造绿等措施,因地制宜地加快绿化建设步伐,提升城市绿化品质和档次。
实施城市道路绿化,全市相继建成了鹰西大道、胜利西路延伸段、西湖路等一大批城市道路绿带,同时提升改造了梅园大道、龙虎山大道等主次干道绿化带,道路绿化普及率96.9%,城市道路绿地达标率80.9%。将公园绿地作为绿量增长的主抓手,使之成为市民休闲活动场所。近年来,我市相继完成了滨江公园、体育公园等公园建设,同时,加大居住区公园和街头小游园建设力度,打造信江两岸十里沿江景观绿化带。如今,一座“城在绿中、水在城中,绿在城中、人在园中”的现代山水园林城市已初步显现。
创建“秀美乡村”改善人居环境
通过开展“秀美乡村”创建活动和农村“卫生清洁”工程,提升绿化水平,改善人居环境,村容村貌发生了明显变化。近年来,我市改善环境、完善设施,实现农村家园清洁、田园清洁、水源清洁;全市新农村建设点实现“环境美、实力强、管理新、风气好”的总体目标;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全市通道绿化长度520公里,绿化率100%。
全市广泛开展“森林城乡、绿色鹰潭”创建活动,努力打造以环境绿化为中心、公共绿化为重点、道路绿化为骨架、庭院绿化为基础的“绿色鹰潭”,去冬今春,已完成造林面积4.6万亩。同时依托“三区三线”民居改造提升工作,在21个乡镇、43个村委会、170个村庄中开展“森林乡镇”、“森林村庄”创建活动,重点打造了一批具有绿色文化气息的生态文化示范乡镇,目前,全市共有6个国家级生态乡镇。
建设生态文明是鹰潭发展的不懈追求
以绿色、循环、安全为主打品牌,建设生态文明,成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不懈追求。
下半年,我市将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载体,以净空、净水、净土为抓手,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大力推进“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着力抓好山上绿化、城市绿化、园林绿化、乡村绿化、通道绿化、单位庭院绿化“六大工程”建设,全力构建“森林城乡、绿色鹰潭”,用3年时间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大力推进净空行动,加大废气治理力度,加快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建设,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确保全年淘汰落后产能24.4万吨;大力推进净水行动,完成2个信江水质自动监督站建设,启动水库专项治理工作,禁止使用污染水质的饲料进行养殖,禁止水库集雨区范围内的养殖场和其他企业向库区排放污水,确保到“十二五”期末,全市中小型水库水质达到III类水标准;大力推进净土行动,加大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力度,在城市规划区内不允许新建或租用场地进行畜禽养殖,加快生猪养殖场标准化改造,加强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深入推进贵冶周边生物治理修复示范工程,促进重金属再生利用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