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草网群   

创新体制机制增强发展动力

媒体:江西日报   作者:姬鹏程孙长学
专业号:鄱湖人家 2010/2/8 8:23:36
——关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一点思考

  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关键之一在于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探索出一条既能保护生态,又能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新路。

(一)

  20世纪80年代初,江西就启动了“山江湖工程”,将治山、治江、治湖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探索符合鄱阳湖地区实际的发展新道路。近年来,鄱阳湖地区县、市、区在体制机制改革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其一,促进环境保护的体制初步建立,建立了较为严格的环境保护准入制度。其二,着手建立生态环境保护长效管理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比如,积极落实生态公益林的补偿政策,不断提高补偿标准;省财政安排资金对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水处理达标地区给予奖励;建立健全污染减排考核制,并实行动态管理,对考核不达标的地区和园区实行区域限批,等等。其三,规范土地管理制度。按照节约土地资源的要求,建立了规范有序的省市县乡村和农民用地管理、督查、处理机制,把管地、造地、用地有机结合起来,确保耕地占补平衡。其四,所有制改革不断深化,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国有企业改革在产权多元化、薪酬制度改革、资本经营、引进战略合作伙伴等方面取得新成效,全民创业和非公有制经济也得到进一步发展。其五,农村综合改革不断深化。以“明晰产权、减轻税费、放活经营、规范流转、综合配套”为主要内容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深入推进,林权证发放率达到90%以上;国有农场税费改革进入实质性操作;“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深入实施,“乡财县代管”试点扩大,等等。

  另一方面,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当前也存在一些体制机制方面的制约。比如,科学发展的政绩体制和财政体制难以在局部地区孤立存在,后发地区对经济快速增长的强烈发展需求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宏观要求存在现实矛盾;生态文明和经济文明有机结合的外部市场体制与内部市场体制还不健全;目前体制下,鄱阳湖地区的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保护形成较大压力;循环经济产业链尚未形成,产业集群效应发挥还不显著;部门协调问题尚未根本解决,运转有效的水污染综合治理机制尚未形成;环境监管体制效力有待提高。

(二)

  在有关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体制机制制约中,有些矛盾是当前急需解决的,有些是长期性的、根本性的,需要根据轻重缓急区别对待。长期性的矛盾主要是建立生态经济区内外统一的市场体制、涉及财权事权关系调整的国家财政体制改革、全国性的资源价格体制改革、绿色税收制度的调整和完善,以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不以GDP论英雄的政绩考核体制改革等。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实际需求来看,当前阶段需要着力完善的体制机制包括:生态经济区的规划体制建设,要率先建立全流域统筹规划的体制;创新流域水资源管理体制,推进流域水权改革,完善水资源费征收和供排水价格,建立流域统一的水污染治理机制;加快推进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投融资体制改革,以市场化方式进行投资融资和项目建设;建立生态补偿基金,完善生态补偿政策,建立污染企业退出机制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的成长扶持机制;壮大循环经济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加快推进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的社会建设。

  具体来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体制创新主要包括:其一,扎实推进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应当主要依靠发挥企业等微观主体的活力,使企业成为真正的市场竞争主体。培育和发展多元化的产权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同时,应当按照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在鄱阳湖地区加速推进统一大市场建设。其二,深化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投融资体制改革。建立多元化投融资体制,吸引各方面的资金参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培育区域性金融中心,大力扶持资源型企业改制上市,探索组建区域性产业投资基金。公平开放金融市场准入,大力发展银行、保险、证券、期货、信托等金融业。加强政策性银行对鄱阳湖地区的金融支持,设立具有特定目标的区域性金融机构。其三,加快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协调管理体制。目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涉及多个市、县,可以考虑在领导小组之下常设办事机构,专门负责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有关事宜,形成区域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市场体系、社会发展和生态建设的一体化。建立统一协调的市场竞争机制,统筹区域内交通、通信、能源、生态、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建立区域合作的协商仲裁制度。探索实行区域水务一体化管理体制,实行生态经济区内由一个污水处理企业负责成片区域的污水处理模式,使不同行政区的污水处理责任内部化,提高流域污水处理效率。其四,完善发展绩效评价考核体制,突出鄱阳湖的生态资本价值。改革政府绩效考核体系,建立适应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党政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建立适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实际情况的、生态文明和经济文明有机结合的、可持续的政府绩效评价体系。其五,强化约束保障体制,提升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战略的执行力。加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立法工作,通过法律手段明确各方的责、权、利,切实保障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从制度上保障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不因领导人或机构的变动而延误。

  在创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体制的同时,需要在重要运作机制上进行突破,夯实体制创新基础,加快生态经济区建设步伐。第一,创新市场调节机制。清除产业进出壁垒,推动资源在产业间优化配置。消除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进入壁垒,协调区内建立一体化的就业、教育、社保、卫生服务体系,加快社会保障的异地衔接改革。加快推进交通基础设施、能源基础设施、水利基础设施、环保基础设施、信息基础设施的一体化程度,按照利益均沾、合理分担的原则,共同负担基础设施的投入。第二,创新政府引导机制。加强规划指导,积极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开发建设重大规划的制定与实施,发挥规划的引导和带动作用。合理配置资源,按照城乡统筹和区域覆盖的原则,制定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基础设施及基本公共服务配置标准。第三,创新社会参与机制。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不能依赖政府包办,需要广泛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参与,积极发展公私合作模式。改变政府直接投资、建设和运营的传统模式,鼓励和引导各类社会资本以兼并、收购、参股、合作、租赁、承包等多种形式参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鼓励、支持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公平开放市场准入,凡法律法规未禁止的社会事业领域,均允许社会资本参与。在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基础上,大力推进营利性社会事业的产业化进程。妥善处理满足人民群众基本公共服务需求的社会事业和面向市场需求的各类服务产业的关系,以事业带产业,以产业促事业。第四,创新利益补偿机制。明确生态补偿重点领域,将滨湖地区和上游地区作为主要的生态补偿区域;建立农业节水补偿机制和养殖业退出补偿机制,切实减轻养殖业对鄱阳湖的污染,建立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行的财政补贴机制,对鄱阳湖周围农村污水、垃圾集中处理设施及配套设施建设,省、市、县三级财政按照适当比例予以补贴,并对设施运行设计相应的财政补贴机制;建立重污染企业的退出补偿机制,政府主要通过直接实施生态保护和建设项目、财政转移支付、财政补贴和税收方式,实现对欠发达地区的生态补偿。第五,创新生态保护机制。创新污染物排放控制机制,按照水污染物总量控制要求,把总量控制指标分解落实到各个县(市、区),各地再将总量落实到各排污单位,依法按水污染物总量控制要求发放排污许可证,把总量控制指标分解落实到排污许可单位。加快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重点建设和完善鄱阳湖水系城市和主要支流城镇污水处理厂及管网。强化生态保护目标责任制,流域内各级政府及相关管理部门需详细分解规划实施的任务和职责,各司其职,具体负责所辖工作。第六,创新绿色消费机制。进一步完善绿色标志制度,鼓励消费者选择绿色产品,从需求的角度鼓励绿色产品的生产。实行生活垃圾分类制度,逐步建立垃圾分类处理的激励制度。

  此外,还应进一步建全政策支撑体系。一方面,强化环境治理政策。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全面实施工业点源、生活污水、农村面源及内源污染治理;加快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扩大污水管网城乡覆盖率;加强重点河段综合整治,完善鄱阳湖生态水利枢纽工程;建立环境监控体系,充分利用水价、污水垃圾处理费、水资源费、排污权交易等经济手段,提高环境治理效率;加强环境信息披露,拓宽公众参与渠道。另一方面,强化产业支持政策。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加强生态经济区内重大产业项目建设,促进项目集聚,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特色工业园区建设;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建设产业经济带。要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建立鄱阳湖流域城市污水处理专项资金;制定产业引导性财政政策,统筹安排资金来源;设立贷款贴息资金,扶植生态环保企业发展;创新基础设施融资新途径,探索采用资产证券化融资;设立政府引导基金,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区内企业;完善资源税政策,提高排污费征收标准并适时开征环境保护税,推行企业研发投入的税收抵扣政策。

  ■

阅读 239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