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载,为帮助因环境信用问题遭到“封杀”的企业尽早重获信贷上的新生,江苏省南通市环保部门与银行联合推出 《企业环境信用修复办法》,对一度环境行为评级较低而又积极整改、成效明显的企业,实行企业环境“信用修复”。据悉,由于其严格环境监督与服务企业的有机结合,南通市先后有23家在环保问题上存有污点的企业成功修复了环境信用度,重新获得了金融部门信贷支持,总额已达8.91亿元。
为了强化环境治理,许多地方都针对企业出台了相关的“看色”信贷政策:对评定为“绿色”的企业,在信贷上给予帮助支持;而对于评定为“黑、红色”的企业,则在信贷上给予封杀。这一“断奶”的招法十分严厉,对那些污点企业来说,也造成了尽快改进环保行为的压力。但是,设身处地地来看,有些企业因为自身的局限性,修复“断链”还需要时间和条件。为了促进增长、推动发展,也为了环境不被继续破坏,这个当口,相关部门出面帮助一把,实在是太必要了。其实,严格查处甚至封杀环境不达标企业,目的就是“补短”。对已经找到的环境问题及时、彻底地予以纠正,环境才能得到有效改善。
“补短”需要做工作,把“短板”补齐,更是费力的事情,需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针对问题开出“药方”。山东省沾化县齐明造纸有限公司是民营企业,以生产低、中档瓦楞纸为主。众所周知,造纸是污染大户,达不到排污标准,国家就要将企业关闭;要想达到排污标准,企业就得“不惜血本”花大钱。在企业开办的前两年,为减少亏损,纸厂动了偷偷排污入河的心思。县环保部门发现后,为帮助其解决“污染大难题”,将省、市环保专家请来,专家经过考察和调研,给这个厂开出了“封闭排放、改良碱地,净化污水、循环利用”的人工湿地污水处理“药方”,并与其合作搞好这一试验。经环保部门和专家的大力扶植,齐明造纸有限公司达到了工业废水“零排放”的标准,同时,改良3年后的盐碱地竟然可以种小麦了……
可见,在环境管理问题上,需要克服一个误区,即不能一说管理,好像就是“管”,就是盛气凌人,就是罚款。其实,“管”和“理”相辅相成,不可偏废。那个“管”,就如同是个威武的男子,对违法违规的行为严格执法,不留情面;而那个“理”,就好比是个温柔的女人,执法时应该帮助被管理对象理顺关系,办理相关事项,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服务。“威武的男子”与“温柔的女人”这两者的有机结合,才叫管理到位。如果有更多的部门转变作风,对被管理者的困难多一些关心,有什么问题帮助 “理一理”,那么,不但管理会深受拥戴,而且可以把企业的积极性带动起来,环境管理也会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