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草网群   

泛鄱阳湖文化

媒体:中国赣鄱文化网  作者:佚名
专业号:鄱湖人家 2009/11/13 7:22:45
  泛鄱阳湖文化,文化称谓,指以鄱阳湖为中心形成的环鄱阳湖文化圈。鄱阳湖---中国最大的淡水湖泊,地处江西省的北部,长江中下游南岸。鄱阳湖以松门山为界,分为南北两部分。“一个伟大的名字、天然的瑰宝--鄱阳湖文化,博大精深、奥妙无穷。鄱阳湖文化是长江文明的一部分,而泛鄱阳湖文明则把环鄱阳湖文化,从历史上,划到另外一个中华文明起源体系---以鄱阳湖、珠江三角洲为中轴的南方地区---之中去了,虽然鄱阳湖处在长江下游地区(学者-日不落语)”。
  鄱阳湖文化,是水的文化,由水而产生的地域人文特征:
  位于北纬28°22′至29°45′,东经115°47′至116°45′
  北面为入江水道,长40公里,宽3至5公里,最窄处约2.8公里
  南面为主湖体,长133公里,最宽处达74公里
  南北长173公里,东西最宽处达74公里,平均宽16.9公里
  湖岸线长1200公里,湖体面积3283平方公里(湖口水位21.71米)
  平均水深8.4米,最深处25.1米左右,容积约276亿立方米
  承纳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河五大河
  每年流入长江的水量超过黄、淮、海三河水量的总和
  水系流域面积16.22万km2,约占江西省流域面积的97%
  占长江流域9%:年均径流1525亿立米,约占长江年均径流16.3%
  鄱多年平均水位为12.86米,最高水位为1998年7月31日的22.59米
  最低水位为1963年2月6日的5.90米(湖口水文站,吴淞基面)
  年内水位变幅在9.79—15.36米,绝对水位变幅达16.69米
  因为中国文明的起源不是一元而是多元的,恰恰决定鄱阳湖文明这个概念之下所包括的文化内涵,是在历史过程之中合理附加进去的,然后紧密地呈现在文化发展的历史之中。在鄱阳湖文化起源这一课题上,即便学者见解不一,但其在文明史上所起到文化大熔炉的作用,把文化的多样性和文化渊源的连续性,留给了当代人。鄱阳湖古代是中国第三大淡水湖,今天是中国第一大淡水湖,位于九江至湖口的江湖相接处,上承赣抚信饶修五水,下接长江。正常水位湖面3914平方公里,容积300亿立方米,年流量过黄淮海三河...故,自古为兵家要塞,湖面三分之二在九江境内。
  苏东坡 《石钟山记》描述的石钟山大孤山小孤山,扼其江口,是朱元璋败陈友谅、太平天国败曾国藩湘军的古战场。周瑜水军点将台烟水亭,白居易作《琵琶行》琵琶亭,宋江题反诗浔阳楼。可以这样说,风姿绰约的鄱阳湖人文历史文化底蕴很深厚。因此,当今形成的环鄱阳湖文化现象种类也丰富:鄱阳湖口山水文化(庐山牯岭-夏都 )、旅游文化(如:鄱阳湖国家级候鸟自然保护区)、美食文化、历史人文文化(如:谢灵运石壁精舍、陶候钓矶、陶母墓、陶公庙、经归书院)、民俗文化(如:鄱阳湖水族馆、渔家民俗村和外湖钓鱼场)、农耕文化、商贾文化、文武之道等。六朝以来,鄱阳湖一直是中国的鱼米之乡,历史上这里曾出现过中心性质的米市茶市。因此,该区域经济很发达。站在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鄱阳湖古文化却相对缓慢。如此偏差,是怎样形成的呢?暂不赘述。
  江西省位于南岸,素有“吴头楚尾,粤户闵庭”之称,三面环山,北临长江。因唐代属江南西道,故名江西。鄱阳湖,是江西母亲湖,滋润赣鄱大地,其文化形式应当是品牌化的。因为其依旧是负载一种文明的枢纽。耸立在长江和鄱阳湖畔的匡庐,山间云雾弥漫,古人云:“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庐山,为蒋介石和毛泽东所青睐;也为诗人学者们所赏识,如李白、苏轼、朱熹等都曾在此驻足。那么,鄱阳湖文化的意义,不止仅仅是被政治家文人们所用来避暑,还应当有更深厚深刻深邃的玄机,这等待着学者们去破解。 唐代王勃曰:“渔舟唱晚,响彭蠡之滨”,的确,其似乎给了未来的历史以某种预言:当代辞赋大师“江南赋翁”张友茂先生创立的彭蠡赋派所带来的人文辞赋现象,就是当代鄱阳湖文化最经典的例证。
阅读 466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