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 江 颂
占良生
大江中流,鄱湖西畔,千年古城枕水而眠。当晨光初染庐山紫,当夕照漫浸彭蠡红,时光的褶皱里传来文明的脉动。这片被誉为“天下眉目之地”的沃土,藏着山江湖城的绝世交融,更载着长江文化的千年回响。
禹贡敷浅原,庐山立天地。郦道元笔下的豫章故地,朱熹足迹里的禹迹圣山,将九江的文明起点镌刻在华夏谱系。商周之际,艾子国在修水之滨点燃文明星火,瑞昌铜岭的矿脉跃动着青铜时代的心脏,一条“铜料之路”让九江血脉融入中华文明肌体,成为早期资源与技术流转的隐秘枢纽。
秦汉风云际会,鄡阳县如文明信使,连山原、通湖泽,将散落的文明碎片缀成完整图景。豫章郡立,柴桑城起,九江在郡县制的洗礼中完成文明进阶,为后续的枢纽地位埋下伏笔。西晋元康元年江州设治,寻阳故地自此跃升为“三江之口,七省通衢”的通都大邑,唐宋盛世里“舳舻千里,旌旗蔽空”的盛景日日上演,长江为琴,赣鄱作弦,奏响南北交融的千年乐章。
吴头楚尾地,文化交融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赞,九江是多元文化共生的沃土:青阳腔混着黄梅韵,江湖话杂着官话音,麻辣鲜香里品得出四省风味。义门陈氏十三世同堂,书写中国家族文化的极致典范;白鹿洞中弦歌不绝,成就理学传播的千年学脉。宗教与书院交逢,杏林与孝廉交织,东方与西方交融,让这片土地的文化肌理愈发厚重。
庐山烟雨浙湖云,都作文人笔下魂。司马迁首开咏叹,李太白放歌瀑前,白乐天江头听琶,苏子瞻山中悟道——浔阳楼的风骨、琵琶亭的清音、锁江楼的塔影,早已随诗词融入民族记忆。而今琵琶亭的沉浸式灯光秀,更以“数字 文学”的巧思,让“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意境在光影中重生。鄱阳湖上渔火点点,从新石器时代的骨梭到今日的祈福年年,鱼文化渗进城市基因,而石钟山畔“江湖两色”的奇观,更定格成自然与人文共生的经典意象。
今朝的九江,白鹤舞晴空,江豚戏碧波,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让“最美岸线”串珠成链,曾经的滩涂化作生态文明的生动课堂。赣粤运河的蓝图正在绘就,这条新时代的黄金水道,将续写“通江达海”的传奇。作为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江西段的核心,九江正以“活态传承”的智慧,让历史文脉在当代生长。
五千年文明奔涌如长江,九派血脉绵延似庐山。当古老的渔歌遇上现代的汽笛,当时光的回响碰撞未来的召唤——九江,这条永不干涸的文明之河,正带着山江湖城的馈赠,向着新时代的汪洋奔涌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