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草网群   

"端午文化之源"有新证

媒体:江西日报   作者:内详
专业号:鄱湖人家 2009/7/1 9:15:06
考察队在源头立碑。陈红摄

  本报讯 记者郁鑫鹏、张晶报道:汨罗江是中国端午文化之源,我省修水县黄龙乡汨水是汨罗江之源。今年恰逢农历闰5月,按照传统习俗,6月27日又是一个端午节。在今年第二个端午节来临之际,我省学者吴之邨等人赴修水展开了一次特殊的“汨罗江寻源”考察活动,并提出“汨罗江源头在修水、屈原流放地包括今江西赣北、赣中地区”等观点。

  清代乾隆年间,江西著名学者王谟曾在《江西考古录》卷四《川泽汨水》中考证:“《荆州记》云:罗县北带汨水。汨水源出豫章艾县界,西流注湘,沿汨西北去县三十里,名为屈潭,屈原自沉处,是曰汨罗”。据专家介绍,修水古称“艾邑”,是江西历史上最早的政治文化中心之一。基于此,吴之邨、陈立立、习罡华、陈建华、陈红、汪沛等专家学者在省政协副主席王林森的率领下,组成汨罗江源考察队,溯汨水而上,最终抵达幕阜山脉主峰黄龙山的南麓——修水县黄龙乡太阳垄村。考察队在太阳垄村平石寺侧正坑源,寻找到汨水的源头——即汨罗江之正源。

  从地图上看,位于湖南、湖北、江西三省交界处的黄龙山,属于战国时楚国“南楚”地域;三国吴时代,尚属武昌管辖。离屈原投江自尽的今湖南省平江县屈潭,直线距离仅数十公里,即便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下,也在步行一日的活动半径内。吴之邨说,历史上关于屈原的流放地究竟在何处,几无直接历史记载,形成屈原研究、楚辞学研究中的大面积盲点、盲区。现在根据种种相关史料和实地证据显示,屈原在长达20余年的流放期内,应该到过“南楚”地域——今修水县汨水源区域。根据屈原作品内所涉及的若干古地名与江西境内若干先秦古地名的对应关系,其流放地是否包括江西省赣东北、赣中如新干县等地?这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

  此外,中国传统佳节端午节的核心文化元素有所谓“戴艾叶疗一切鬼气”等说法。按照传统古俗,艾蒿和菖蒲经常是同时使用,即所谓“艾旗、蒲剑”,“艾虎、蒲龙”。用艾蒿制成的端午用品有艾人、艾虎、艾旗等,晋代端午民俗已流行把艾蒿挂在门上,南北朝时代,挂艾蒿发展为挂艾人,宋代又用艾蒿编成“虎头”形,即后人所说的艾虎;用菖蒲制成的用品有蒲人、蒲剑、蒲鞋等。清人范寅《越谚》中载有“菖蒲作剑斩八节之妖魔,艾叶为旗招四时之吉庆”的古联。吴之邨说,这一古代传统文化习俗与修水黄龙山汨水源区有密切关联。据清道光四年《义宁州志》卷三《山川》记载,“黄龙山,古名辅山”。古无轻唇音,古人将“辅”重读为“蒲”音。所以,黄龙山古称为蒲山。专家们一致认为:艾蒿和菖蒲应是古艾邑与蒲山地域的优势植物物种,端午前后在黄龙山上放眼看去,漫山遍野长满了艾草、蒲草等植物,当地古代先民喜闻、乐见、常服、常用,因之得以进入端午节文化习俗,成为重要传统元素。吴之邨推断,修水县古称艾邑,黄龙山古名蒲山,是纪念屈原的端午文化发源于修水汨水源区证据链的重要环节。此外,考察队还在修水民间搜集到一些与屈原女儿、女婿有关的民间传说。

阅读 280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