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商代遗珍——江西新干大洋洲出土文物精品展》上展出的兽面纹鹿耳四足。
虎年之春,便有青铜老虎来深贺岁,《商代遗珍——江西新干大洋洲出土文物精品展》4月1日起在深博的老馆展出,展览由深圳博物馆、江西省博物馆联合主办,展期至8月29日。125件套商代遗珍(内含一级30件套)之中,有若干老虎造型和装饰之器物,虎虎有生气,虎虎有祥瑞,市民可从中饱览3000年前商代关于虎的艺术,也可从中领受来自江西的祝福。
前来护送文物的江西省博物馆研究员、保管部主任王予先生,给记者讲述了关于“老虎”及其主人的历史故实。 “三把伞”罩着宝藏 在展览橱窗里陈设的精美器物面前,王予回忆起当年考古发掘的情景,“大洋洲这批文物的出土,纯属偶然。” 新干县地处江西中部,大洋洲是其所属的一个镇,这个镇子濒临赣江。遗址上方原来是隆起的三个土堆,人们将其称作“三把伞”,“三把伞”距离赣江江边也就100米。为了防备江水泛滥,不知历史上的哪一天开始修筑江堤,以避免洪水给大洋洲镇子带来危害,江堤隔上几年就要修一修,为了取土方便,乡亲们就地取土,对“三把伞”挖山不止。谁也不知道,最后居然挖出了名堂——1989年9月20日,村民挖土准备加高赣江的江堤,就有青铜器被挖了上来,村民们始而错愕,继而狂喜,就开始将器物一件件地往家里搬。文物部门很快知道了,便通知警察介入,保护现场,追索文物,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考古发掘也启动了。 王予说,因为“三把伞”从远古就开始的保护,这个遗址就躲过了历代疯狂的盗墓者,所以出土的器物是极其完整的,总计出土了青铜器475件、玉器754件、陶器139件,而物品的分类方面形成一个个序列。仅仅由展品类别的全面看,这是江西、也是江南地区出土商代青铜器数量最多、器种最丰富的一次。 “虎虎生威”的展览 在第二个展室的一进门处,便有一尊硕大的“伏鸟双尾青铜虎”,老虎蜷伏着,背驼一小鸟,一副虎不惊鸟、鸟不扰虎的自然生态,虎肚子内空形成一长方形的凹槽。记者问,从这个方槽看,是不是安在什么木头方子上?王予回答说,应该是这样的,埋藏的时候应该是连着木头的,年代久远,木头方子朽烂了,就空留下这个凹槽,至于它究竟安在什么地方,青铜虎是做什么用的,现在还难以得出确论。同时,他告诉记者,这是国宝级文物,存世的青铜虎中最大、最好的一件,学者们将其看作是“先秦第一铜虎”。此老虎不仅自己威风凛凛,来展的器物中它还有许多“小同伴”,展出的许多器物中,“乳钉兽面纹方形青铜鼎”的双耳上各卧一虎、“目雷纹扁形虎足青铜鼎上各卧一虎”,青铜杖首上卧一只老虎等等,显出了先民对虎的钟爱和崇拜。 关于虎方文化的推定 王予认为,关于老虎的造型,在先秦时期中原以及其他地域偶尔可以见到,但各地从未有见到如大洋洲遗址出土器物中群集了这么多的老虎。有学者依据这么多的“老虎”,以及甲骨文中有关“虎方”这个部族的记载,再结合大洋洲遗址附近的吴城遗址发掘牛头城遗址,推定鄱阳湖以西、洞庭湖以东的商代文化,正是甲骨文所记载的虎方文化,这种文化所代表的正是虎方国。所以展览中的青铜礼器上所铸有的虎形,绝非一般的装饰品,是寓意方国的标记之物,那青铜伏鸟双尾虎对鸟的处理,虎鸟相融,浑然一体,雀虎结合之异,很可能是因该方国的统治者为“亚雀”,所以偌大的老虎才如此驯服地伏卧于雀之下。当然,关于大洋洲遗址的性质,也有学者们提出其他推论和假说,都需要深入一步地研究。 王予说,大洋洲遗址的发现,证实了赣江流域存在一个高度发达、璀璨多姿的“青铜文明”,大洋洲遗存是继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四川广汉三星堆之后商代考古又一里程碑式的大发现,体现了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赣江流域文明的有机融合,由此揭开了探索中国南方古代青铜文明的新篇章。因其考古文化上的重要地位,在“七五”期间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也被评为“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