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草网群   

北方罕见大旱背后的思考

媒体:《中国经济报告》杂志  作者:内详
专业号:鄱湖人家 2009/5/21 7:51:09

  ◎ 吴玉成

  我国一多半耕地没有灌溉设施,完全处于靠天吃饭状态

  全国耕地受旱面积超过3亿亩

  2009年2月初,一场新中国成立以来少见的干旱灾害席卷了近半个中国,我国北方广大地区遭受了数十年未遇的严重干旱。在这场干旱中,相继有河南、河北、山西、山东等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遭受了程度不同的干旱灾害。其中,北方的河南、河北、山西、山东、陕西、甘肃、以及江苏和安徽8个省的干旱灾害最为严重。

  这场干旱灾害主要表现为众多冬小麦受旱和大量人畜因旱临时饮水困难。据统计,旱情最为严重的2月7日前后,全国耕地受旱面积超过3亿亩,比常年同期多1.1亿亩,其中作物受旱面积1.53亿亩,重旱4996万亩,干枯394万亩;全国有442万人、222万头大牲畜因旱发生临时饮水困难。旱灾严重的河南、河北、山西、山东、陕西、甘肃、江苏、安徽等8省冬小麦区受旱面积总计1.52亿亩,占全国作物受旱面积的95%。

  发生严重干旱灾害的北方8个省份为我国冬小麦的主产区,每年小麦产量占全国小麦产量的50%以上。2月初正值旱区冬小麦返青或邻近返青期,冬小麦严重受旱将会对其产量造成严重影响,严重的干旱灾害直接威胁着我国夏粮生产安全,同时大量居民的饮水安全也受到了严重威胁。干旱形势十分严峻,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前所未有的关注。 

  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根据旱情的发展变化,先后于1月20日、2月4日和2月5日适时启动了国家III级、II级和最高级别的I级抗旱应急响应。一场大范围的新中国成立以来少有的抗旱保苗和保人畜饮水为主的抗旱行动在旱区相继展开。通过广大旱区各行各业的共同努力,以及2月中下旬出现在广大北方地区的几次降水加之人工增雨作业的努力,截止到2月下旬,许多北方严重受旱区的旱情已有所缓解,抗旱减灾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

  自然因素是旱灾的主要原因

  2009年初我国多个省份(自治区、直辖市)同时遭遇大规模的干旱有着大的区域背景。亚洲地区,包括东南亚地区、中南半岛的越南、缅甸等地,从2008年11月、12月开始均降水较少,都属于比较干旱的地区。这是由于来自于南海太平洋(15.87,-0.11,-0.69%)的水汽输送,以及从印度洋、孟加拉湾过来的水汽输送比较弱,造成了中南半岛、印度次大陆出现比较严重的少雨和干旱情况。而相反,在西半球、北美等地暴风雨则比较强。

  干旱灾害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华北、黄淮、西北、江淮等地,引起这场严重干旱灾害的原因是自然和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就目前我国生产力水平、防旱抗旱减灾技术水平与措施等讲,自然方面的要素是导致这场严重干旱灾害的主要原因。

  从自然的角度讲,自2008年10月份至2009年2月初,大多数发生严重干旱灾害的省份长达100余天没有一场有效降水发生,而且这期间累计降水量严重偏少。如山西中部、河北中南部、河南东北部和中部、山东西部、安徽西北部等地降水量较多年平均偏少8成以上。如此大范围、同时如此长时间的降水异常偏少确实比较罕见,这是大气环流异常所导致的,也是这场严重干旱灾害的自然原因。

  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角度看,干旱灾害较为严重的8个省份是我国的冬小麦主产区,是农业比重较大的地区。农业是在自然条件下的生产过程,干旱灾害脆弱性最强,尤其是雨养农业区,如山西省受干旱灾害影响的冬小麦的面积,接近60%属于雨养农业区。而灌溉农业区冬小麦遭受干旱灾害也是有原因的,调研表明,众多灌溉农业区冬小麦在这场干旱灾害中未能幸免的主要原因在于,冬小麦未施行冬前灌溉。

  近些年我国干旱灾害频发及损失加重

  我国是世界上干旱灾害最为频发和损失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2009年初我国大范围的干旱灾害只是一个缩影。据记载,从公元前206年到1949年的2155年间,我国发生较大旱灾有1056次,几乎是每两年发生一次较大的干旱灾害。历史上发生的特大旱灾,往往造成赤地千里、民不聊生,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的灾难。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抗旱减灾工作,通过组织实施大规模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使我国抗御干旱灾害的能力大大提高,不仅为解决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的吃饭问题提供了保障,也为我国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口的增长和对水资源需求的不断增加,水资源供需缺口逐渐扩大,干旱灾害更加频繁,呈现出特大干旱发生频次增加、范围扩大、持续时间长和灾害损失逐步增加的趋势。统计显示,从1950?1990年的41年间,我国有11年发生了特大干旱,发生频率为26.8%。而从1991?2008年的18年间,我国则有7年发生了特大干旱,发生频率提高到39.9%。过去旱灾高发区域主要分布在相对干旱的北方地区,特别是西北地区。近些年来,我国南方和东部湿润半湿润地区的旱情也在扩展和加重。2000年和2001年我国连续两年发生波及全国大部分地区的特大旱灾;2003年长江中下游和东南沿海地区发生严重的夏伏旱;2005年云南、广西发生严重春旱;2006年重庆和四川东部遭遇百年不遇的特大夏伏旱;2007年东北大部、内蒙古东部、江南、华南等地发生了较为严重的夏旱,历史上较少出现旱情的黑龙江三江平原发生了严重夏伏旱;今年我国北方冬麦区又发生罕见的大范围冬春旱等等。目前,旱灾影响范围已由农业为主扩展到工业、城市、生态等领域,工农业争水、城乡争水和国民经济挤占生态用水现象越来越严重。

  据统计,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因旱平均每年造成的粮食损失达2757万吨,干旱造成的粮食损失占各种自然灾害造成的粮食损失总量的60%以上,近10年来干旱平均每年造成经济作物损失达333亿元;因旱造成工业产值减少平均每年达2300多亿元。此外,全国年均有2913万人、2300万头牲畜因旱发生临时性饮水困难。旱灾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影响,一般干旱年份旱灾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占GDP的1.1%,严重干旱年份约占GDP的2.5%?3.5%。与此同时,受干旱缺水影响,一些地区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河道断流、湖泊干涸、湿地萎缩、绿洲消失、水污染加剧等现象愈演愈烈。

  尽管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干旱灾害脆弱性并未得到明显减弱,近些年我国干旱灾害频发及损失加重的事实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干旱缺水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我国年均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但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仅2100立方米左右,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1/4。而且,我国的水资源空间分布同人口、耕地分布及经济布局极不匹配,北方地区人口占全国的47%、耕地占65%、GDP占45%,但水资源仅占19%;同时,水资源的时间分布极不均衡,大部分地区每年汛期4个月的降水量占全年的60%?80%,容易导致水旱灾害事件发生。另外,全球气候变化研究表明,未来水旱灾害极端事件有增无减。加强抵御旱灾能力建设、减轻全社会的干旱灾害脆弱性,不仅关系到我国社会稳定、国民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也关系到我国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

  减轻干旱灾害脆弱性的途径

  依据我国抗旱减灾实践及其管理现状,亟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以达到逐渐增强全社会的干旱灾害抵御能力、减轻干旱灾害脆弱性的目的。

  一是建立健全较为完善的抗旱减灾政策法规。防旱抗旱减灾工作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是公益性事业,无论是从防旱抗旱减灾工作需求还是法律社会建设的角度讲,建立健全较为完善的抗旱减灾政策法规都是非常必要的。众多出现在抗旱减灾工作中的矛盾和问题需要通过法律加以规范解决。

  二是加大抗旱减灾投入力度,加强抗旱基础设施建设。长期以来,抗旱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今年发生的严重干旱灾害突出地反映了我国抗旱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的现状。虽然“十五”以来中央加大了大中型水库除险加固、灌区节水改造、农村饮水解困以及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建设力度。但从现状看,我国一多半耕地没有灌溉设施,完全处于靠天吃饭状态。现有的水利工程大部分是20世纪70年代以前修建的,建设标准不高,配套不全,老化失修严重,灌溉保证率低,遇到今年这样的干旱年份,远远满足不了抗旱工作的实际需要。因此,通过加大投入,逐步减轻干旱灾害脆弱性是一种治本的防旱抗旱减灾策略。

  三是加强抗旱减灾研究,提高防旱抗旱减灾科技水平。与其他自然灾害相比,抗旱减灾研究相对薄弱,这是全世界普遍存在的现象。但随着干旱灾害严重性逐渐被认识,很多国家尤其是美国和加拿大等国家都在逐步加大抗旱减灾研究的力度。抗旱减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开展的研究很多,如结合我国国情的防旱抗旱减灾战略问题、干旱及干旱灾害监测、预测及评估问题、抗旱减灾决策支持系统等等。

  四是加强防旱抗旱减灾教育,提高全社会成员的干旱风险意识,自觉投入到防旱抗旱减灾之中。从根本上讲,干旱灾害是由于缺水所致。干旱是暂时的气候波动现象,如果我们有足够的备用水资源可用,就不会导致严重的干旱灾害。但问题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的水资源是有限的,那么,从人与自然和谐的观点讲,我们就应该在用水问题上适当约束自己,更不可浪费水资源,从而积极做好应对干旱的准备。而事实上,我国在针对全社会成员开展防旱抗旱减灾教育方面很薄弱,许多社会成员缺少干旱灾害风险意识。

  (作者系水利部防洪抗旱减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旱灾及对策研究室主任,本文图片均由作者提供)

阅读 919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