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1月25日,《南昌晚报》登载了一篇《小村落引来世界红学迷》的文章,报道南昌县武阳镇保丰村村民自发筹建曹雪芹祖籍陈列馆的事情。
第二天,我到进贤文港,与朋友邹农耕说及此事。农耕说,他也看到了这篇文章,然后,找出2000年5月周汝昌先生写给他的一封信,拿给我看。周先生年纪大,视力不好,他手书的信件有许多相互叠压的笔画,辨识起来有一定困难,我当时没有细看。农耕将周先生信件的复印件和他辨识后的文字送给我。
当晚,我连夜对周先生的信件进行辨认。周先生信中写道:“有一事,冒昧拜烦:进贤县有一支曹姓,约于宋、元之际,自南昌新建县之武阳渡(村),而迁至进贤者也,恳请设法(或亲友)访询此一支后人之情况若何,并问其家尚有旧谱否(宗谱、族谱、家谱皆好);若幸而有之,可借阅否?”
2006年元旦前后,我带着该信的复印件及我的辨识文字,到进贤县几个有曹姓人居住的村庄找寻。我先到了燕头曹家,找到村支部书记曹小华和管理家谱的负责人。经询问,没人知道相关情况,草草地翻了一下新谱,没有什么发现。
我觉得既有线索,应该认真寻找,这既是一个文物工作者的职责,也是对周先生嘱托所应有的态度。于是,我又找到了原县园林管理所所长曹振华,曹振华又找来同村的曹至华,他们的家乡是罗溪镇的山东曹家村,那里是曹氏家族发脉的地方,也有家谱。
第二天,我们三人一起前往罗溪镇山东曹家村。在曹家村,找到了村委会主任曹国富。国富很热心,搬来了族谱,又给我讲山东曹家的故事,带我去看了村内外的文物古迹。
经过仔细的翻检,我在《曹氏族谱》上发现了曹氏迁居丰润的字样,谱牒中还有关于清代名人曹鼎望、曹首望等的记载。我非常高兴,问曹国富,这不是跟曹雪芹有关系吗?
曹国富、曹振华、曹至华三人听说后又是高兴,又是难过,说过去丢掉了不少资料,几年前,还有武阳人从村上曹炳龙家买去了曹氏宗祠的老匾额。回家后,我把发现《曹氏族谱》的线索电话告诉农耕。
2006年4月中旬,邹农耕要去北京开会,同时拜会周汝昌先生。谈到周汝昌信上的愿望,我马上联系曹振华、曹至华、曹国富三人,把1989年修的《曹氏族谱》借来,由农耕带往北京。会议结束后,农耕到周汝昌先生家,向周先生出示了此谱。周先生看了进贤的《曹氏族谱》很是高兴,与农耕一起抱着族谱合影留念。
农耕从北京回来后,几次告诉我,周先生很希望进贤方面再找找有关曹氏的资料。于是,我又去找曹振华、曹至华,问他们能否找到新中国成立以前的曹氏家谱。他们说很难,但愿意尽力寻找。
2006年12月下旬,曹振华兴高采烈地跑到我办公室,说在张公镇公馆曹家找到了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版的《曹氏族谱》。看到民国的珍贵资料,我高兴之余,又不免感到遗憾:1946年到2006年,正好60年,这么长的时间里,红学研究热点不断,怎么就没有人关注这件珍贵的历史资料呢?何况很早以前就有人写文章,提到曹雪芹家族与进贤有扑朔迷离的关系!
几经周折,这一发现传到省考古研究所的陈江那里。陈江一听说有这样珍贵的资料,马上放下手头的事情,赶来进贤看谱,并说此谱很重要。不久,江西师大历史系族谱研究专家梁洪生教授也来看谱,同样说很有价值。
陈江知道,胡德平先生非常关注曹雪芹的研究,认为应该把资料提供给胡德平参考。不久之后,我写了一张借条,从曹振华处把民国版的《曹氏族谱》借来,交陈江转带给胡德平研究。
胡德平先生非常重视,很快,根据研究,写出了一篇近4万字的论文。2008年1月8日,胡德平先生在现代文学馆作了一次讲座,专门谈论进贤曹谱的发现及对曹氏家族研究的价值。
进贤民国版《曹氏族谱》发现后,消息很快传开,引起了省内外不少曹氏后人的关注,他们纷纷找寻旧谱,江西修水、湖南岳阳、湖北江夏等地,都翻出了民国甚至清代《曹氏族谱》。尤为可喜的是,这些族谱证明了进贤民国三十五年《曹氏族谱》的真实性与可靠性。其他地方《曹氏族谱》的发现,亦可充实进贤曹氏资料。
(作者为原进贤县博物馆馆长、进贤县文物管理所所长、文物博物副研究员 文先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