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不久前,我回了一趟故乡。
故乡德安位于京九铁路线上、昌九高速公路中段,境内博阳河直通鄱阳湖。我的幼年是在博阳河下游的县城度过的,而少年时期则在博阳河上游的磨溪乡度过。生于斯,长于斯,我对故乡的变化尤为关注。
如今的县城,早已远非我记忆中的旧县城。单是面积就比我幼年时大了十几倍,人口也比那时多了近20倍。环绕新县城一周,非已难寻觅儿时县城的旧貌了。原先通过县城西郊的南浔铁路及旧火车站,因铁路改道,故道成了县城中心区的蒲塘商业街。原先位于县城远郊的汽车站和公路,如今成了闹市区街道。令我遗憾的是,原县城的古城墙和古城门,了无踪影。
当年的古城墙古城门,难道全都消失在现代化进程中了吗?我有些不甘,决定做一次寻访,寻找昔日古县城的遗踪。
在我的记忆中,德安县城只是一个面积不到一平方公里、由长满青苔杂草的古城墙围合而成的小城镇。小城镇里街道窄又短,街道两侧大多是两层楼的旧式瓦房,一楼为木板门面,二楼阳台清一色木制栅栏。四围城墙上开有北门、东门、南门、大西门、小西门共五个城门。史载德安自西汉立县建城,至明代正德十一年已有周长约1.5公里的城墙,开有5个城门。明嘉靖三十九年以砖石改建加固,墙高丈六。此后的明清两代又多次修葺。我儿时看到的古城墙、古城门,据说是清咸丰八年修葺改建的。1938年8月,侵华日军飞机轰炸德安,古城墙被炸多处,但小西门等处城墙与大西门、北门、东门等城门犹存。
新中国成立之初,幼年的我常与大孩子们一起去小西门城墙上玩耍。常发现城墙砖上有字,偶尔还能捡拾到陶片及锈蚀的金属箭头,据说那是古代守城兵丁的遗存。小西门城墙下,则是大片菜地。至于大西门,那是我们进出县城的主要通道,小时常去玩。记忆中的大西门是一个大门洞,门洞两侧石壁陡立有凹槽,城门的两边是城墙。那时的小西门街头有一个比篮球场略大些的中山广场,广场一侧是全县唯一的初级中学(上高中得去九江市),而现在,全县拥有4000平方米广场、近20所中学。记得上世纪50年代初期,城内小西门街道等处失火,城里居民纷纷扶老携幼到小西门城墙上避火。可见那时小西门等处的古城墙不仅存在,且城墙上能容纳不少人。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我还能找到古县城的遗踪吗?
从博阳河边的北门出发,沿着记忆中的原北门、东门、南门、小西门城墙的走势,在鳞次栉比的店铺与林立的住宅间穿行。尽管我仔细寻找,遗憾的是,除了发现北门、东门等处少数住宅房屋的墙基脚,疑似用旧城墙砖石所砌之外,昔日遗存的几段古城墙已经渺无踪迹。原先的南门、东门、北门、小西门等处古城门,也都不复存在。
我继续前行,终于从环城街道找到大西门的出口时,眼前的现代建筑物却使我再次失望。一栋多层的楼房横跨大西门出口,昔日的古城门洞变成了该栋楼房的底层门洞。经向一位老太太细细打听,我们寻到了一栋房屋的墙脚,只见这栋低矮房屋侧面的墙脚基石,竟有一人多高。那基石几乎都是大块城墙砖,有的大砖上还铸有阳文汉字。我拍摄到一块城墙砖,上面清楚地铸有“窑户周贵”四个大字。“周贵”,这应当是铸砖人的姓名。在城墙砖上铸刻姓名,应当是为了对城墙砖的质量负责。而“窑户”这两个字,则应当是“制砖窑户”。史载该县自明嘉靖三十九年始,曾先后多次以砖石改建或重修城墙,而明代有修建城墙必须在城墙砖上铸刻造砖责任人姓名的法令。此处城墙砖上所铸“窑户周贵”四个字,或许就是在明代某年,“窑户周贵铸砖”的意思吧?
在这栋房屋的正面墙脚下,我还拍摄到了一个有明显凹槽的花岗岩基石。从基石的古老程度及凹槽形状看,这应当是古城门的基脚构件。
终于找到古城门和古城墙的遗迹了,我心中不禁一阵欣喜。当我沿着门洞内街道继续前行时,更欣喜地发现,这条狭窄弯曲的街道,竟然就是昔日的大西门街!大西门街连接着小西门街。尽管街道两侧的多数房屋已经改建,但仍可看到一些旧式披瓦两层楼房,仍可看到一楼的木板门面和二楼的木制栅栏阳台。只是有的旧式瓦房因年久失修已呈颓败之状。
我们似应感谢那户居城墙上的住户,客观上保护了古城砖石,感谢城市建设保留了这条老街。但我又想,以后的某日,当我再次来到这里时,是否还能看到这些旧式瓦房呢?那些古城墙砖与古城门遗址,将来还会继续存在吗?
是的,随着城市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国内许多大中城市乃至小城镇的旧街巷、古建筑已经不见了,许多旧式房屋也都已消失殆尽,代之以水泥森林。改革开放30年,带来了中国城市的大发展,城镇规模的不断扩大。但这是否就意味着要消灭文化古迹与古建筑呢?答案是否定的。我想起了法国里昂,那里至今仍完好地保存着四五百年前的老街巷。巷内有两三百栋旧建筑,包括旧教堂及大量的旧式住宅、旧商铺等。此后这里新建的现代建筑物在风格上也与古建筑十分协调,从而构成了古老街区的历史风貌。那里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在我国,也有不少地方保留了旧式街巷建筑,用以发展旅游业。例如安徽屯溪的老街,河南洛阳的老街,湖南凤凰的老街,浙江乌镇的小街,北京的旧式四合院,我省婺源的古镇小巷,赣州的古城墙等。
一个人有一个人的记忆,一个城市有一个城市的记忆。在城市建设中保留文化古迹与古建筑,这实际上就是保留一个城市的记忆,一个城市的历史。
我记得美国马萨诸塞大学博士时东陆教授在一篇文章中指出:对于一座城市,之所以称她古老,是因为在这座城里到处可以看到具有历史色彩的建筑。如果你走遍全城也看不到几处上了年纪的老宅子,如何能称其为“古城”?
诚如斯言。救救古城门,救救老宅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