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长江流域全面实施禁渔期制度10周年。10年间,长江上游每年2月1日至4月30日禁渔,中下游每年4月1日至6月30日禁渔,涉及沿江流域上中下游10个省(市)。对于禁渔效果,渔民们说,“最近十年年年禁渔,但还是明显感觉江鱼一年比一年少,而且越来越小。”
来自农业部的数据显示,2011年长江三峡库区、坝下、洞庭湖、鄱阳湖和河口区的天然捕捞量已经不足5万吨。近两年鄱阳湖和洞庭湖的渔业产量,与历史最高产量相比,降幅均超过50%。禁渔是个让人纠结的话题。如果不禁,长江渔业资源早就完蛋;但怎么禁,仍是众说纷纭。起码眼下两三个月的禁渔,确实遭遇了现实的尴尬:开禁时抓的鱼大部分是刚刚放流不久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曹文宣早在2006年就呼吁长江全面禁渔10年、一年365天都禁;2012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赵进东也提交提案,建议长江流域10年禁渔,给鱼类繁衍以充足时间。问题是,如果真要禁渔10年,意味着要解决沿江14万多渔民的转业安置问题,还要解决漫长禁渔期间的监管与看护问题——前者耗钱、后者耗力,且短时间内未必能看到什么“性价比”,在财政并不十分宽裕的当下,真正意义上的“禁渔”近乎天方夜谭。
长江渔业资源告急,固然与少数渔民的贪婪与无序捕捞相关,但毋庸讳言的是,长江生态系统的恶化,或是更为严重与关键的影响因素。有专家早曾告诫我们:“长江生态功能正在大范围、大规模地消退。”很难想象,一条1万亿立方米径流量、180万平方公里流域面积的大江,如果真在生态中失去作用,“水体沙漠化”会给沿途流域带来怎样悲怆的结果。事实上,专家的担心并非杞人之忧。存世量比大熊猫还要少的江豚,往往被视为长江生态检测的真实缩影。据中科院2012年10月份的一次科考数据显示,长江流域的江豚数量已不足1000头,这一数据在2006年是1200~1400头,在1991年是2700头,江豚数量的逐年锐减趋势活生生地摆在人们面前。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诗意的长江生活,不能在未来因贪婪而出现断层。有数据说,每年注入长江的废污水320亿吨到340亿吨间,而沿江流域农业面源污染、企业非法排污以及非法采砂等,更是司空见惯。拯救长江,不仅是渔民的责任。唤回那条丰腴的长江,已经是没有选择的时代命题。邓海建(江苏 媒体人)
(原标题:禁渔能否唤回那条丰腴的长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