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草网群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与万年崛起

媒体:中国·万年  作者:彭 勇
专业号:鄱湖人家 2008/11/4 9:38:07
        今年5月14日至20日,我有幸参加了清华大学江西省上饶市党政领导干部经济管理高级研修班学习,学习了MBA课程中关于宏观经济分析、节能减排与可持续发展、中小企业投融资、新型工业化与自主创新、项目管理、“政府、企业、市场”等相关内容,参观了蒙牛乳业公司,开阔了视野、更新了观念、增长了知识。现结合所学知识,就“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与万年崛起”作一探析: 
        一、建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时代背景
     (一)建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需要
        1、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形成若干带动力强、联系紧密的经济圈和经济带。以增强综合承载能力为重点,以特大城市为依托,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此外,还特别提出建设生态文明。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就是要结合江西实际,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我们的一切工作,实现江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2、国务院正在会同各个地区制定国土主体功能区的划分工作。之前国家对国土只是在宏观上提出东部大开放、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北振兴等等。现在就是要进一步地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把我们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每一平方公里的面积都要做出细致的划分。我省提出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契机就是国家正在进行这项国土主体功能区的划分工作。
         3、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于2007年4月来江西视察的时候,十分感叹象江西生态保护这么好的地方在全国已经不多了。温总理嘱托江西要好好保护鄱阳湖这一湖清水。我国五大淡水中的洞庭湖、太湖、洪泽湖、巢湖生态已经遭到严重的破坏。相对来说江西由于多年以来一直在推行湿地保护、候鸟保护、森林保护、三江湖工程等等工作,鄱阳湖生态保护相对较好。
       (二)建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与中部地区异军突起的“大城市群”接轨的需要 
        1、位于东部板块上的沿海三大城市群率先崛起。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很快、迅速崛起,并且在区域上形成了特色明显、层次较高、辐射强劲的三大城市群。即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城市群,以广州、深圳为中心的珠三角城市群,以北京、天津为中心的京津唐环渤海城市群。三大城市群总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7.53%,土地占全国的1.24%,但”GDP”却占了全国的40%,利用外资占了全国的70%以上. 
         2、当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三大引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以及京津唐城市群,都在寻找突破口继续发力时,中部、西部、东北三大板块也开始奋起直追。尤其是中原城市群规划建设的跟进更是咄咄逼人。国家于“十一五”实施中部崛起和西部开发战略以后,中部诸省解放思想、深刻反思、开明开放,纷纷寻找一个能够推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关键载体。因此,沿海三大城市群以“城市化建设带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模式,便成为中部地区加快发展的最佳选择。从中部诸省出台的一系列发展战略来看,基本特点几乎都是放在城市群建设的规划和发展上。2006年9月中央以文件形式确定了武汉城市群、郑州城市群、长珠潭城市群和皖江城市群建设规划。
         3、“长株潭城市群”和“武汉城市圈”异军突起。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于2007年12月14日下发文件,批准长沙、株洲、湘潭城市群与武汉城市圈,一同列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就意味着国家有关税收、金融、项目扶助等政策将向改革实验区作相应倾斜,对长株潭城市群和武汉城市圈建设无疑是个巨大的推动。如果说面对沿海三大城市群的崛起,我省和上述中部省份还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的话,这次我省在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中,再次被拉在了后面。江西如果再不发力,势必要被周边广东、福建、浙江、湖北、安徽、湖南围困成“盆地”经济。
       (三)建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选择实现江西崛起重大战略的需要 
         1、构建鄱阳湖城市群是实现江西在中部崛起的必然要求 
        在中央作出中部崛起战略部署后,中部诸省的应对之策,其核心和重点无不集中在城市群的构建和发展上。湖北、河南、湖南、安徽等省都分别提出构建“武汉城市圈”、“中原城市群”、“长珠潭城市群”、“皖江城市群”等对策。此外,随着全国范围兴起的“城市群规划热”, 河北京津拟构建“大北京”城市圈;陕西将重点建设以西安、宝鸡、渭南为中心的三大城市群;安徽和江苏联手共建“南京都市圈”;山东正在构建山东半岛城市群。江西要崛起,也必须寻找一个带动省域经济快速发展的载体。所以,构建鄱阳湖城市群无疑是最佳选择。
         2、构建鄱阳湖城市群是提高省域竞争力的理性选择
        加快江西发展,一定要将省域竞争力落实到城市群竞争力上面。世界权威学者研究表明:当城市从一个“点”,延伸到一个“带”或“圈”,并进一步形成一个“群”,其经济潜力和发展效益将依照等比级数增加,即实现1∶3∶9。城市群的竞争力源于城市竞争力,但又高于城市竞争力。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城市群一体化进程过慢,只限于单个城市的发展必将面临被边缘化和淘汰的危险。因此,打破现有的制约江西省区域城市群发展的各种障碍,推动鄱阳湖大城市群的形成,就成为江西获取最大经济潜力和发展效益的必然选择。 
        3、构建鄱阳湖城市群是推进江西城市化的客观需要 
        江西是工业化的后发地区,城市化明显滞后,无论是推进城市化,还是统筹城乡发展,都需要发展大城市群。江西的人口已达到4300万,在全国排第14位,这样众多的人口,如果没有自己的大城市群吸纳消化,仅仅只是依靠劳务输出,是不可能实现区域城市化快速健康发展的。而江西的城市化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城市规模小,没有形成自己的大城市群。只有尽量在有限土地面积上容纳更多的城市群,较大幅度地将农村人口转为城市居民,才能真正满足党和政府解决“三农”问题的需要。 
        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维护着国家整体利益
        我省提出建设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出于两个目的,一是生态保护,二是发展经济。 
        1、从战略看,为响应以上海浦东为龙头的沿江开放开发,江西于1992年首次提出构建环鄱阳湖经济圈设想,意在把鄱阳湖经济圈作为一个整体纳入长江开放开发国家战略中。从“八五”时期江西提出建设昌九工业走廊、环鄱阳湖经济圈;“九五”提出建设长江经济带;“十五”提出加速区域经济整合,逐步形成赣东北环鄱阳湖三大经济区;到“十一五” 进一步提出了建设昌九景鹰饶环鄱阳湖城市群的设想。2008年3月2日,我省正式将“环鄱阳湖经济生态试验区”更名为“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继而又定名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向国家申报立项。 
        2008年3月8日全国“两会”期间,我省就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成为江西推出的一个举世瞩目的响亮品牌而引起国内外热切关注。由此可见,江西“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思路经历了一个较长时期逐步深化、凝炼、升华过程,是完全符合十七大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战略的。 
         2、从生态看,鄱阳湖是长江中下游的生态防线。鄱阳湖与洞庭湖并称为长江的两个“肾”,现在洞庭湖已患重病,去年还发生了严重鼠灾事件,肾功能趋于衰竭。而鄱阳湖却被国内外专家一致认为是中国最后的“一湖清水”。然而,由于我省辖区面积的97%都属于鄱阳湖流域,在这个流域内现已分布着91个工业园区。2007年我省工业污水排放量为35亿立方米,在2000年我省的工业污水排放量仅9亿立方米,同比增长近四倍,而这些工业污水达标排放的仅占60%,这还不包括鄱阳湖流域每年生活污水的排放量。因此,鄱阳湖近些年二类水减少,三类水增多,总体水质呈下降趋势,这个“肾”也面临着“患病”的危险,鄱阳湖已被亮起“黄牌”警告。早在1962年,美国著名女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森在她的名著《寂静的春天》中,就为人类用现代科技手段破坏自已的生存环境发出了第一声警报。作为发展中国家,我们理应避免走别人已付出惨重代价的“先污染,再治理”的弯路。太湖、巢湖的蓝藻事件就是给我们的一个严重警示。
        3、从经济看,符合国家加快沿铁路干线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由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处于京九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的接合部,完全符合中央关于加快发展沿铁路干线经济带和沿长江经济带的战略设想,具有率先崛起的可能,并可促进两大经济带加快形成。通过南昌——九江“双核心” 驱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从西面可与长株潭城市群对接,从西北可与武汉城市圈对接;从东北可与皖江城市群乃至长三角城市群对接,呈一个“大扇面”连为一体,形成中部一个大区域城市群,这完全符合国家中部崛起的战略要求。
        4、从局部看,长江中下游东南腹地包括长三角地区,经济都非常发达,城市群比较密集,鄱阳湖对其影响非常之大。虽说鄱阳湖承接赣、抚、信、饶、修五河之水,位居全国五大淡水湖之首,每年流入长江的水量超过黄河、海河、淮河三河河水的总量。但近些年由于工业无序竞争、粗放发展所排放的“三废”,农业耕作广施化肥和播洒农药,城镇生活使用大量化学、塑料制品所造成的垃圾、污水对湖区污染日趋严重,鄱阳湖正面临着被毒害、被污染的危险,长江中下游地区生态保护一但失去这最后一道屏障,就会患“尿毒症” 而彻底瘫痪。 
         5、从全局看,保护好鄱阳湖,就是为长江中下游地区生态安全建立一道重要保护屏障。长江作为中国的母亲河,她不但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更是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命脉。其水源环境、生态安全和民生保障,直接关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所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战略是事关长江中下游整体利益,事关我们国家民族整体利益乃至于全球整体利益的问题。为此,江西树立“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发展理念,从维护全国整体利益出发,制定出“功能五区”、“三带四区”、“五个统一”、“十大产业”及“三个不搞”政策。故“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项目,对于中部欠发达的江西来说,非常期盼国家会统筹考虑她的全盘规划和相关政策的扶持问题。
        三、万年在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战略中大有作为
余干、鄱阳和万年属于典型的鄱阳湖滨湖地区,万年参与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并与环湖各县市面临同一机遇与挑战,将如何作为呢?笔者以为,可在以下八个方面下功夫:   
       (一)以党的建设强力推进万年经济的崛起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打造万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经济强县,关键在于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所以,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是党组织的重要职责,各级各部门党组织要牢固树立“抓好党建是本职、不抓党建是失职、抓不好党建不称职”的思想观念,以改革创新的精神状况、以改革创新的思想作风、以改革创新的工作方法、以改革创新的实际成效,推动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推动我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各级各部门党组织都要做到紧紧围绕县委中心部署加强党建工作,把党建工作的着力点放在服务经济发展上。广大党员干部要以“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为己任,牢固树立“生态立县、文化活县、经济富县、和谐兴县、党建强县”的发展理念,不断增强赶超跨越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全身心投入我县“三四六”工程建设中去,为加快实现万年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迅速崛起作出应有的贡献。
        工业园区抓好非公有制企业党的建设应该树立一面旗帜。关键要抓好以下三个方面工作:
        1、在职责定位上:
      (1)履行“四项职能”,即党组织要成为企业生产经营的参与者、发展方向的监督者、各方利益的协调者、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者。
       (2)做到“四个同步”,即党建工作与企业生产经营的目标任务同步明确、同步制定、同步推进实施、同步考核总结;
       (3)坚持“三个融合”, 即党组织自身建设与企业发展相融合;党组织活动方式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模式相融合;党员教育与团结凝聚职工群众相融合。
         2、在作用发挥上:
       (1)围绕招商引资、项目推进加强党建工作。要以党建工作的卓越优势、党建工作的服务功能、党建工作的根本要求,实现工业园区在招商引资、项目推进上取得优异绩效。
       (2)围绕实现进入我省二类工业园区目标加强党建工作。一要抓好园区企业党组织自身建设;二要抓好园区企业工青妇群团组织建设;三要抓好园区企业文化建设。
       (3)围绕打造最优的经济发展环境加强党建工作。一要抓好园区经济发展的整体环境优化;二要抓好园区企业内部发展环境的优化;三要抓好园区整体软实力提升。
        3、在工作要求上
       (1)、实现 “四大目标“。即按“三个100%”工程,把党组织尽快建立起来;把党组织和党员作用发挥起来;把党员队伍壮大起来;把党建工作成效尽快展现出来。
       (2)、开展“四项活动”。即“三比三争三带”、“一建双培三带”、“企业五比”和管委会机关的“一争三创三比”活动。
       (3)、做到“五个创新”。即观念创新、服务创新、机制创新、载体创新、制度创新。
       (二)构建我县 “双核心驱动”发展模式 
        江西经济总量做不大,关键是缺乏能够带动省域经济发展的大城市。东部发达地区的“双核心驱动”是快速提升省域经济总量的捷径,如广东的广州——深圳,福建的福州——厦门,山东的济南——青岛,浙江的杭州——宁波。现在,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已经提出“大九江”发展理念,设计构建南昌——九江“双核心驱动”模式,加快环湖产业聚集、人口聚集、城市聚集,推动环湖经济最终实现省域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鉴于上述发展理念,我县也应构建县城——石镇“双核心驱动”模式。应该将石镇作为第二个县城来规划建设,以此推动梓埠、湖云、齐埠、青云、汪家、苏桥、上坊、裴梅、大源、珠田等中心城镇“城乡一体化”城市建设,不妨简称“2+10”城镇发展规划。在这方面,石镇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经济基础、文化底蕴;也有着舍我其谁、则无旁贷、率先崛起的历史责任。
        此前县委、县政府采取“问计于民、共谋发展”的亲民、爱民、信民一系列得力举措,为我县迅速接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赢得了先机和主动。
       (三)实施品牌战略促进万年经济崛起
        一个名牌产品可以促使一个企业的振兴,一个名牌企业能够带动一方经济的发展,一批名牌企业就会造就一个区域经济的腾飞!今年5月份,县委陈荣高书记对县工商行政管理局一份《万年县注册商标及使用调查摸底情况分析报告》作出重要批示:“商标是产品的名片,也是企业通往市场的载体。不重视商标的地方和企业,其领导和法人是不够称职的。请同志们三思而后行。请县政府分管领导根据这份报告的意见,认真抓一抓此项工作,确保万年带有文化品牌的商标注册在万年,为万年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独特而不可替代的作用。” 这一批示对我县经济的发展和崛起至关重要,对我的启发和引导尤为深刻。我认为要贯彻落实好陈书记的这一重要批示,必须做到“三个认识”、“三个坚持”和“三个加强”:
        一是思想上必须提高“三个认识”:(1)、区域间的经济竞争必然体现为城市群的竞争;(2)、城市群的竞争必然凸显为城市群文化的竞争;(3)城市群文化的竞争必然上升到城市群品牌的竞争,包括服务品牌、商品品牌和企业品牌。
        二是观念上必须做到“三个坚持”:(1)、坚持从理念上树立品牌对万年经济崛起的促进作用。(2)、坚持从策略上强化品牌对万年经济崛起的促进作用。(3)、坚持从实践上发挥品牌对万年经济崛起的促进作用。
        三是措施上必须做到“三个加强”:(1)、加强构建政府指导监管、企业主体创建、社会力量参与的培育名优品牌的健康机制;(2)、加强宣传名优品牌理念、提升名优品牌张力、增强名优品牌效应;(3)、加强对名优品牌的保护力度,严厉打击制假造假侵权行为,净化市场环境,维护名优品牌声誉。 
        江西向全国和世界打出的是“鄱阳湖” 品牌,万年则要打响“稻作文化”品牌。在我县创始并延续了一万多年的稻作文化,是全国乃至全球独一无二、举世无双的文化资源。这项不可估量的无形资产为我县各行各业带来的经济效益同样将是不可估量的。
        令人欣慰的是,在策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战略之际,万年推出“国际稻米文化城”品牌,实现“八个天下在万年”,堪称弘扬“稻作文化”的一大杰作,实施后发战略的一大亮点;既开了万年“稻作文化”品牌“百花齐放”之先河,也使得“稻作文化”品牌与“鄱阳湖”品牌融为一体,更加坚定了省委、省政府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中,把万年作为一个名优项目来运作的信心。
       “国际稻米文化城”——“稻作文化”的优秀品牌;“稻作文化”——万年的闪光名片。“国际稻米文化城”的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当代世界最著名的管理学家、被尊为“大师中的大师”彼得·德鲁克,在他的著作《21世纪的管理挑战》中高屋建瓴地提出他的真知灼见:“21世纪的组织只有依靠品牌竞争了,因为除此之外他们一无所有。” 这里我也想说,万年要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中以品牌战略崛起,非“稻作文化”品牌别无选择。
       (四)发展特色产业集群加快我县城镇化进程 
        我国现代化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农业现代化,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推进城乡一体化,提升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民生活方式的现代化。而解决“农民、农村、农业”如此重大的问题,惟一的选择是加快推进农村城镇化。
        何谓农村城镇化?它是一个综合性概念,既包括城乡人口变动,即城镇人口增长和比重上升,农村人口减少和比重下降,也包括人口观念的转变和质量的提高;既包括总人口在城乡比例上的变动,也包括由此带来的国民经济结构的变动,即农业份额下降及第二、三产业份额的上升;既包括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聚集的过程,也包括人才、资金、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向城镇流动的过程;既包括乡村的城镇化,也包括城镇自身发展和素质的提高,即城镇的城市化。所以,城镇化的实质是产业和人口聚集。也就是说,推进城镇化一定要以产业为基础,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动力源,而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则是城镇化的持续动力。 
        加快我县城镇化建设,必须培育区域发展新优势,可从三个方面予以探索:
         1、培育区域发展新优势,提升中心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就我县而言,应以实施“三四六”工程为基础,逐步拉大城市建设框架。认真规划城镇建设绿地、水系、山体三大景观群和“2+10”生态文化休闲旅游圈。逐步打造生态优美、经济繁荣、社会和谐、具有浓郁“稻作文化” 特色的城镇群。
         2、培育区域发展新优势,完善县城、结点镇、小城镇的产业聚集功能。我县城镇化建设要与县域经济的发展紧密结合,尤其是工业园区20平方公里控制性发展规划,要与抓好“2+10”城镇特色产业的集群发展与整合密切配套。城镇化建设要结合我县地域文化实际,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不断提高各个特色产业的集群化水平,形成各具特色的经济板块。
        3、培育区域发展新优势,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要合理规划并切实抓好关系城乡居民生活的道路、用水、供电、通讯、教育等基础设施建设,为产业聚集并形成特色经济板块提供良好“硬件”载体;同时破除体制障碍,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就业、社会保障制度和公共服务体系。通过逐步完善城镇功能,不断增强城镇的辐射力和聚集力。
       (五)大力实施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事业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两大关键工程。我县应以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综合城镇建设体系、交通运输体系、能源保障体系、信息网络体系等为重点,统筹县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共建共享、互联互通,充分发挥县域重大基础设施的综合与协同效应。
        目前的重点工程:交通方面主要有:石镇“万年港”建设工程。这是我县打造水上社区,建设环鄱阳湖港口口岸生态经济带的基础。航运资源开发投资最省、见效最快,这个港口建设好了,万年商贸往来通过乐安河进鄱阳湖不但可与环湖县市区进行贸易,还可出湖沿长江进行贸易,使环湖沿岸和长江两岸都可受益。此外,还可大大降低我县工业园区“一园四区”建设运输成本,促进工业园区经济的快速崛起;加快万年火车站升级改造工程,以适应我县商贸吞吐量不断扩大增长的需要;珠曹公路扩建工程、万德公路的立项工程以及新农村建设中乡村公路的联网工程,构建国道、省道、县道纵横交错、高速便捷的公路网络,这是我县打造“高速社区”,建设环鄱阳湖路口要素市场生态经济带的基础;水电方面主要有:万年第二水厂建设工程。完善城市供水设施,提高管网供水普及率。逐步封闭自备井,严格禁止开采地下水。上坊22万伏和梓埠、石镇两个11万伏变电站建设工程;环保方面主要有: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建设工程。县城和主要城镇要建设相应规模的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厂,建成雨污分流和净化后的非饮用水回收网络,提高水资源利用率;通讯方面主要有:完善通讯设施建设,提高信息传输功能,实现通讯网络全县覆盖;旅游方面主要有:以神龙源、仙人洞、吊桶环遗址景观群建设为重点,结合建设具有显著地域文化的乡镇旅游景点,这是我县打造“旅游社区”,建设环鄱阳湖稻作文化旅游生态经济带的基础。我们要象举办“稻作文化节”和“贡米珍珠博览会”那样举办“神龙源生态旅游节”,把万年稻作生态旅游推向全市、全省、全国乃至全球。
       (六)重点建设可持续发展生态工程
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工程,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有效治理环境污染,改善人居环境,是我县“2+10” 城镇化扩张、人口聚集和产业发展的首要任务。也是我县贯彻落实“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战略、实施我县“三四六”工程的重大举措。为配合这项战略工程的实施,“2+10” 城镇化建设要规划四项生态工程和五项重点工程。
        四项生态工程:即重点抓好“绿心”、“绿肺”、“绿肾”、“绿带”建设。一是县城和石镇、梓埠、湖云、齐埠、青云、苏桥、上坊、裴梅、大源、汪家、珠田等12个中心城镇的景观“绿心”建设;二是抓好盘岭、东源、山家寨及其它相关区域山丘、坡地的生态林、用材林、经济林“绿肺”建设;三是抓好大港桥、张家山、群英、余源水库等一批关系国计民生的水源“绿肾”建设;四是抓好滨溪河、珠溪河等县城主要河道的清淤、疏理、截污及两岸景观群和防护林的“绿带”建设。
        五项重点工程:一是强化“绿色GDP”发展理念。一方面在项目引进上实行“绿色高压线”审批,努力向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朝阳项目转化,实施工业园区的节能减排工程,努力提高节能与产出比;另一方面要切实抓好企业用水用电定额管理,确保能源、资源向优势企业和产业倾斜;重点抓好园区企业“三废”污染治理,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工艺,确保污染达标排放;这是打造园区社区,建设环鄱阳湖特色工业生态经济带的基础;二是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抓手,实施农村生态化建设工程。一方面逐步改变千家万户分散无序的耕作方式,积极实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造地增粮富民工程,努力扩大高产稳产耕地面积;不断增强土地向集约化、产业向特色化、品牌向省优国优绿色无公害化发展力度;另一方面大力推广“养畜——沼气——种植”绿色农业生产模式,建一口沼气池就保住了一块青山。抓好乡村屋边、墙边、村边、路边“四边”绿化,促进农家生态庭院建设,全面提高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水平,这是发展循环农业的基础。三是促进“绿色城镇”化建设。一方面要树立大绿化意识,主动引绿入城,创造优美、清新、健康的环境。各城镇绿化覆盖率要求达到40%以上;另一方面要求“绿色城镇”化建设规划做到与县城总体规划、与工业园区规划、与立体交通规划、与功能布局规划等相互衔接融洽、协调发展;四是加强生态林业建设,彻底改变山地丘陵只见绿、不见林的状况。要加强自然生态林和生态链保护;实施生态公益林和经济林建设;以大面积的生态森林植被形成大气环境和饮用水源的净化库;加强环保监控体系建设。要实施工业排污总量指标控制和大气环境质量预警,全面提升环境质量;要加快农业监测体系建设,逐步在全县范围内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服务便捷的农业质量安全监测网络。
        总之,通过上述大规模的生态建设和环境治理,我县“2+10”生态城镇化建设将基本实现天蓝水清、空气洁净、大地披绿的目标。
       (七)增强全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一是树立绿色环保理念。倡导和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公民在日常的工作、生产、生活中节水节电;实施禁塑令,不用或少用化学制品、塑料制品;不用或少用难降解和难再生的物品;不滥施化肥农药;不捕杀野生动物;实行绿色办公;无公害处理各类垃圾等都是抵制污染、坚持绿色环保的有效措施。 
        二是培育绿色产业体系。发展和形成以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为主体的绿色农业体系;加快改造传统工业和发展新兴工业,形成支柱型绿色工业;做大绿色服务业;实现资源永续利用、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
        三是推广绿色消费模式。大力提倡科学健康的理念,构建健康合理的消费新模式;在餐饮、宾馆、商店、娱乐、学校、旅游景区及相关行业制定和实施绿色消费标准。进一步规范城乡居民绿色消费、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生态良性循环。 
        四是营造绿色文化氛围。坚持以人为本,普及绿色知识,倡导科学合理、健康向上、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先进文化;增强全县公民环境忧患意识,鼓励公民参与环境监督,树立公民绿色生活理念,形成按绿色标准办事的良好公德与习惯。
       (八)建立鄱阳湖市县区相互合作协调机制
从全球看,已经进入国际社会日益组织化时代,即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并行的时代,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时代。
从国内看,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同样进入了区域组织化时代,一是急需国家成立相关的管理机构,对各大板块经济发展进行统一协调和规划;二是各板块省域之间也要建立自身协调机制,也要成立相应机构进行对话沟通。 
        从作为看,一可避免各自为战、重复建设、同质竞争、浪费资源;二可在纵横管理协调下,开展社会化区域经济大合作,有利于整合宝贵的资源,形成合力做大做优做强各类产业品牌,极大提升各个行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从功能看,区域间存在着优势互补,优势互补会带来资源优化配置,资源优化配置则会带来整体发展的强劲商机;就能使更多的“中国制造”品牌立足于世界品牌之林,彻底改变“中国制造”品牌在世界品牌之林所造成的“集体缺席” 、彻底打破“中国制造”品牌在分享国际品牌盛宴时所遭遇的“致命短板” 。 
        县域之间和区域省域一样,也存在着建立对话协调机制的问题。这是因为各个县市区也具有相对独立的经济利益,如果协调不好同样会产生区域市场分割、粗放式重复建设、低水平同质竞争、产品走不出国门等一系列问题。
        今年4月30日吴新雄省长来万年调研座谈共谋“崛起之策”、“万年之事”,参加座谈会的有鄱阳湖地区及入湖五大河流源头的市县区的书记、县长,这实际上就是一次事关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全局性协调会。
        所以,对建立鄱阳湖市县区相互合作协调机制,我有以下三点想法:
        1、“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各县市区都应树立全局观念、打破行政壁垒,建立对话渠道,在体现机会均等、公平竞争、利益兼顾的前提下,积极探讨建立区域利益协调机制、要素整合机制、产业关联机制和保障与约束机制等,积极谋求互惠共赢格局。    
        2、对牵涉到各方共同利益的问题,可采取各方共同参与的区域协定形式,开放共同市场、统一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实施区域生态保护;在招商引资、土地批租、外贸出口、技术开发等方面形成统一法规,建立协调与管理制度等;对不能完全做到利益兼顾的受损方,可采取适当补偿的原则。
        3、万年应用一个更宏大的视野来观照自身的发展空间,来给自己重新定位。就目前来看,万年首先应与余干、鄱阳两县建立相关协调机制,可简称为“1+2”; 以余、鄱、万为基础再扩展为环湖15个核心县市区,可简称为“3+12”;最后涵盖整个“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形成带动全省经济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是一项关系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是我省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所以,我县遇上了政通人和、天时地利、千载难逢的发展良机。我们坚信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通过全县人民的共同努力,一个“文化、活力、生态、和谐” 万年,将随着环湖各市县区生态经济的发展形成优势互补、合作融洽、联动推进、各具特色、协调发展的大好局面。定可与环湖各市县区一道,打造出一个生态优良、经济发达、城乡协调、生活富裕、生态文明与经济文明高度统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经济区。
阅读 256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