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引领江西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的重大战略举措。于都县尽管不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范围内,但同样要牢牢把握这个属于全省的发展机遇,坚持做好“三篇文章”,在保护生态中加快发展,在加快发展中更好地保护生态,积极策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
做好水资源保护文章。一是涵养好水源。近3年来,于都统筹资金2.4亿元,大力开展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生态环境大为改观,实现了“青山常在,绿水长流”。二是保护好水体。于都有梅江、贡江、澄江等大小河流,为保护好这些水体,于都在全力以赴抓项目主攻工业、统筹城乡促发展的同时,更严格地把好项目的选择关,坚持做到污染企业不入园、排放不达标企业不生产,确保沿江1.5公里范围内没有污染企业,努力实现农业生产污水零排放,逐步实现城乡100%垃圾无害化处理,从源头上保护好一江清水。三是开发好水利。新上贡江流域梯级开发项目,集水电开发、防洪抗旱、旅游开发、城市景观于一体,在有效保护生态的同时,也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做好经济发展文章。在于都县域经济这盘棋中,发展是前提,绿色是特色。一是主攻项目建设,以低碳经济为重点发展工业产业集群。近年来,于都县以项目建设为抓手,注重引导企业转型,综合运用税收优惠、财政贴息、投资扶持等措施,引导企业进行增资扩产、技术改造,使一批重点企业由小变大、由弱变强;注重推进产业升级,坚持把矿业作为工业经济提速升级的关键来抓,围绕钨、铅锌、石灰石等优势资源,加快发展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注重项目集聚,变招商引资为择商选资,围绕做强矿业、机械电子、食品轻纺三大产业,坚持项目引进与产业配套集聚相结合,着力引进辐射带动力强、科技含量高、税收贡献大的项目,大力提升现有产业规模和实力。二是主抓朝阳产业,以潜力提升为动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于都作为长征出发地、千年古县,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近年来,于都积极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以旅游、商贸、物流为主导的现代服务业,重点依托长征品牌优势,深挖红色、古色、绿色资源潜力,加快建设了一批精品景点,同步发展吃、住、行、游、购、娱配套产业,促进了旅游及相关产业的发展。三是主推特色品牌,以宜居宜业为目标建设园林生态城。于都从新区建设、老城改造、功能配套、设施完善四个方面入手,以重点工程、重点项目建设为抓手,着力完善县城功能,改善县城人居环境。同时,大力培育县城特色文化,重点打好长征牌,彰显红色故土、千年古县的风采,打造红古绿齐名、山水城辉映、居业游相宜的生态文明县城。
做好人文培育文章。继承和弘扬优良传统,学习和吸纳先进思想,引进和培育高智人才,是于都谋划新发展、实现新跨越的重要举措,也是策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其一,培育推进县域发展的各类人才,为策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提供智力支持。近年来,于都大力实施人才强县战略,不断加大人才的引进、盘活、培养和使用力度,加大对年轻干部的培养,营造有利于年轻干部成长的环境,培育、重用、储备一批懂经济、会管理的新型人才。其二,弘扬先进文化,高扬主旋律,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鼓与呼。于都不断强化宣传和引导,通过创办手机报、于都之声报以及政府网站,举办辩论赛、专题论坛和文艺会演等活动,把全县上下的思想和精力统一到策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上来,把方方面面的智慧和热情集中到于都的振兴发展上来。其三,强化创新,为策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增添活力。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探索一条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新路子,这本身就是一项大胆创新。于都作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积极策应者,必须破除旧有僵化思维,大胆创新实践,破除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难题和阻力,加快实现经济增长由过度依赖资源向依靠产业升级、科技进步和管理创新转变,逐步建立起比较健全的科学决策机制、环境优化机制、绩效考评机制等一系列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制度,为于都加快科学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同时,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企业加强自主创新、联合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增强企业做大做强的内生动力,推动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