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月2日是第20个世界湿地日,今年的主题是“湿地关乎我们的未来:可持续的生计”。这不仅在强调湿地对人类未来的重要作用,更是强调湿地对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意义。
年初,有媒体记者到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泊鄱阳湖区采访时发现,进入枯水期的鄱阳湖,碧水连天的景观已不复存在,一些湖底已经裸露,长满青草,牛群在低头吃草,宛如塞外风光。当地领导告诉记者,“这几年冬天的草长得太高太密,鄱阳湖还要防火!”
昔日烟波浩渺、碧水连天的鄱阳湖竟然缺水,冬季要防火?这似乎是个笑话,但这一“奇特”现象及活生生的事实确实佐证着我国湿地生态的退化与恶化。8亿亩湿地“生态底线”究竟能否守住?又该如何守住?
今日,本报《生态·话题》以鄱阳湖湿地退化为主题推出系列评论,敬请关注!
今日的“草原”
昔日的鄱阳湖湿地
水是文明衍生的生命源泉,是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石。而最近,新华社连续两天播发稿件,揭开我国水资源“家底”,直面中国的“水困局”。其中提到,江西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泊,但近年来,“冬季到湖区看草原”成了鄱阳湖生态湿地兴起的旅游项目;由于枯水期延长,“这几年冬天草长得太高太密,鄱阳湖还要防火!”
水的“困局”,说到底是生态和环境的“困局”。“鄱阳湖要防火”“冬季到湖区看草原”等的反常景致,其实就是大自然发出的“生态警示”和“环境警报”。这当中,在不少地方,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乏力、频频告急,确已到了非用强有力举措来修补和恢复不可的境地。
我们知道,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天然水库”和“天然物种库”。常见的自然湿地有沼泽地、泥炭地、浅水湖泊、河滩、海岸滩涂和盐沼等。湿地具有很强的调节地下水的功能,可以有效地蓄水、抵抗洪峰,能够净化污水,调节区域小气候。湿地还是水生动物、两栖动物、鸟类和其他野生生物的重要栖息地,全球40%的物种生活在淡水湿地中。可见,湿地保护若是出了问题,甚至“千疮百孔”,我们的家园和未来,就会变得“岌岌可危”。
世界范围的重视和加强对湿地的保护及利用,源自1971年2月2日,来自18个国家的代表在伊朗南部海滨小城拉姆萨尔签署了《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随后,从1997年起,将每年的2月2日定为世界湿地日,并且每年都确定一个不同的主题。时至今日,世界各国从湿地生态保护的现状,越来越担忧人类未来的生存发展。比如,去年世界湿地日的主题是“湿地:我们的未来”;而今年,同样出现了“未来”这一关键词,“湿地关乎我们的未来:可持续的生计”。
无需讳言,比起世界很多国家来,对于湿地保护这“可持续的生计”,我国并非高枕无忧,而恰恰亟待奋起直追才行。概括地说,一是湿地保护法律体系不够健全,国家层面和大部分省区均无湿地保护专项法规;二是湿地功能退化明显,自然湿地面临着开垦围垦、泥沙淤积、水体污染和水资源不合理利用等多重严重威胁;三是湿地保护与开发利用矛盾突出,湿地锐减、生态破坏,造成湿地生产力的严重下降和生物多样性的日渐丧失;四是湿地保护与修复投入缺口很大,连一些保护恢复的基础工作都捉襟见肘。
气象卫星遥感监测近24年鄱阳湖2月水体面积统计
显然,生态湿地“湖区看草原”的旅游项目,或许暂时能有利可图,但却绝对是不可持续的。所以,尽管“十二五”期间,我国湿地保护面积增加了200万公顷,自然湿地保护率已提高到46.80%,全国湿地管理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战略目标要求仍有差距,且还面临着诸多亟待解决的迫切问题。打个比方来说,湿地生态环境与水环境息息相关,目前我国的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为67.9%,但这里的“达标”,大多是在西部人迹罕至的地方,而东部人口密集的地方,水污染则依然严重。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首南北朝时期流传的民歌《敕勒歌》,描绘的本是一幅壮阔无比、生机勃勃的草原全景图;而时移世易,目睹“冬季到湖区看草原”的惊人一幕,则实在让人忧心如焚,难再安之若素。“十三五”期间,我国将实行最严格的湿地保护制度,控制湿地流失和破坏,恢复并扩大湿地面积,增强湿地功能,全面提升湿地保护管理与合理利用水平,湿地生态系统自然性、完整性、稳定性将增强。这一切,既需要各级各部门的高度重视、高效配合,更离不开社会每一分子的凝心聚力、“从我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