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安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纪实
三月,穿行在高安的乡村沃野,一幅幅绿色美景映入眼帘:大棚蔬菜长势喜人、生态肉牛膘肥体壮、农贸市场人头攒动、“农”字号企业机器轰鸣……目光所及,无不令人心潮澎湃。
素有“农业大县”美誉的高安,和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节拍,踏着发展“低碳经济”的脚步,唱响绿色,倡导生态,创新模式,奏响了农业发展的最强音。
高安农业,春色满园,活力四射……
绿色基地,让土地流金淌银高安,全国商品粮基地,也是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农业,一直是高安人引以为豪的资本。
高安农业能风光多久?能否实现可持续、高效发展?面对全省各地绿色崛起的形势,如何在新一轮发展中抢占“制高点”?
高安决策者站在全球的角度,用世界的眼光、超前的意识,重新审视这片土地。破除“小农经济”思想,改变粗放型经营模式,依托传统农业,发展高效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成为不二的选择。
建绿色基地,发展低碳农业,高安人喊出了口号,付出了实践。
上湖乡农民素有种菜的传统。近年来,该乡把发展无公害蔬菜作为兴乡富民的着力点来抓,倡导绿色生产,生产绿色食品,生态农业风生水起。在《无公害蔬菜生产公约》的“保护”下,上湖的蔬菜格外“与众不同”,不打农药、不施化肥,并引进高科技施肥灌溉技术、光电生物器等新型灭虫技术。如今,“上湖牌”辣椒、大头菜、大蒜等蔬菜远销到美国、韩国、俄罗斯、日本等国家。全乡蔬菜种植面积达2万多亩,全乡80%的村民都靠蔬菜致富,每户农民人平增收2000多元。上湖乡,一跃成为国家级无公害蔬菜基地。
“硒”望建山,“钱”途无量。2009年10月,建山镇在“硒”字上大做文章,规划建设了500亩富硒农业示范园。
国家大二型水库———上游湖,坚持“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理念,在每年损失100多万元承包费的情况下,要求养鱼户实行人放天养,不投放任何鱼料,避免水质污染。
2009年,高安市已建成4个国家级、省级无公害蔬菜基地,3个无公害食用菌基地,10个国家级无公害农畜产品基地,20个省级无公害农畜产品基地。
“抱团”经营,让产销融为一体“跟着社里走,产销不用愁;跟着社里干,农民有钱赚。”这句顺口溜,道出了农民对农业专业合作社的拥护之情。
传统的分散经营是困扰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瓶颈。推进组织化生产,让高安人找到了突破瓶颈的“金钥匙”。
筠阳街道南门村是全省有名的“菜园子”,全村900多户村民家家以种蔬菜为主。
以前,由于销售渠道不畅,蔬菜经常会出现滞销、价贱的现象。2008年,村里成立了蔬菜专业合作社,有20多个经纪人长年累月跑市场,销售畅了,价格高了,农民也真正得到了实惠。现在南门村蔬菜种植面积达2000多亩,蔬菜远销湖南、广东、上海等地。
“果树大王”潘国然,灰埠镇碧山潘家村农民。他创办的益农果业专业合作社,为果农提供“农资、技术、销售”等服务,提高了果农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吸引了本地和丰城、樟树、新余等周边县市的果农入社。目前,社员发展到500多户,果树种植面积也由最初的1800亩发展到现在的2万亩。去年,仅早熟梨收入就达1600多万元,户均增收1.2万元。
2009年,高安市已发展蔬菜、猪牛、果业、茶叶、棉花、实用菌等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731个,入社农户5.6万户。在这些合作组织的推动下,肉牛生产、生猪养殖、蔬菜种植、花卉栽培等农业主导产业强势崛起。
龙头企业,让田野变为车间推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功不可没。一家家“农”字号企业,让田野变为车间,让农民感受到农业产业化带来的活力和激情。
落户八景镇的上海元盛食品有限公司,是一家以肉牛加工为主的企业,年加工牛肉干600多吨,产值达1亿多元。去年,该公司新上一条生产线,加工鸡、鸭等禽肉。一只鸡从上线到下线,仅仅一个小时就能变成20多种生、熟鸡产品。仅这一条生产线年加工能力就可达到近百万只鸡。元盛食品,激发了农民发展畜禽养殖的积极性,也带富了一方百姓。
高安腐竹,历史悠久。2009年6月,为做大做强腐竹产业,高安市将10家规模以上腐竹企业进行资源整合,组建成立了江西高安大观楼腐竹集团,企业规模进一步扩大,品牌得到提升,知名度也大大提高。目前,该集团年加工转化2万吨大豆,年销售收入突破3亿元。“大观楼”牌腐竹畅销湖北、湖南、安徽等20多个省,并远销美国、科威特等国家。
截至目前,该市“农字号”企业超过500家,年产值500万元以上的加工企业达100家,年产值1000万元以上的加工企业达30家,农副产品工业产值达25亿元以上,辐射农户近20万户。
高安大地,绿波荡漾;高安农业,春光无限……(符成生李莉彭松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