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水资源监测分析 增强鄱阳湖科研能力
——鄱阳湖水文改革发展思考
今年是中国水利事业具有非凡历史意义的一年,1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简称中央一号文件),7月8—9日召开中央水利工作会议,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发表重要讲话。半年内国家最高层面为水利工作举行两项重大活动,史无前例,充分表明水利不仅是“农业的命脉”,而且是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是生态环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统,对于中国的稳定与发展至关重要。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精神,江西省委省政府颁布《关于加快我省水利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省水利厅下发《关于要求全省水利系统迅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我省水利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的通知》,江西省水文局正在制订《关于加快我省水文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全省水利、水文系统掀起了学习、宣传、贯彻中央一号文件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精神的滚滚热潮。
水文是水利的基础支撑,鄱阳湖水文是江西水文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鄱阳湖在江西乃至国内外的地位特殊,鄱阳湖水文具有影响层面广、影响范围大、关注程度高等特征,加上湖泊水文技术成熟程度远不及河流,需要探索和探讨的知识和方法众多,使得鄱阳湖水文具有很强的艰难性与挑战性,工作困难与创新机会相伴,挑战与机遇共存。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精神,为克服鄱阳湖水文工作中的困难、抓住鄱阳湖水文快速发展机遇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政策环境和经济条件。
通过深入学习中央一号文件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上国家领导人的讲话,认真领会精神实质,结合鄱阳湖水文工作实际,就鄱阳湖水文改革与发展,提出几点思考性认识,与同仁共议。
1、理顺内设机构,增强组织职能。鄱阳湖水文局现有内设机构绝大多数系20世纪80年代设立的,是“实验站”体制的产物,多以“室”命名,职能与名称不相符,名称与主体不相应,造成职能不明,职责不清,难与上级有关内设机构形成对应的互动关系,严重影响职责的履行。应根据“名称与职能相符,且尽可能与上级部门内设机构对应;名称与主体相应,且平行内设机构之间职责互不重复”的原则,调整现有内设机构,以适应鄱阳湖水文发展新形势。
2、加强监测分析,提升部门功能。中央一号文件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的主要精神实质,是通过“四大体系”建设,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鄱阳湖是江西省最主要的水资源载体,鄱阳湖水资源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基础支撑和基本保障,鄱阳湖水资源监测分析是发挥鄱阳湖在生态经济区建设中的支撑和保障作用的根本保证,也是鄱阳湖水文局部门功能的体现。目前鄱阳湖水文局水资源监测功能较强,但水资源分析评价功能较为薄弱,主要原因在于近十几年来鄱阳湖水文局一直未参加全省以行政区域为主体的水资源评价与公报工作。应结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通过开展以经济区域为主体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水资源评价与公报,提升鄱阳湖水文局部门功能。
3、构建科研平台,强化湖泊研究。水资源监测分析和鄱阳湖湖泊研究是鄱阳湖水文工作的双翼,缺一不可。过去依靠大量艰苦努力取得的科研成果(论文、专著等)支撑鄱阳湖水文局的科研名誉与形象,但近年来有关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通过建立先进的科研平台(专项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取得了大批质量极高的科研成果,相比之下,由于鄱阳湖水文局尚未建立任何专门科研平台,仅有散兵游将只身作战,即使取得一定成果,也难有突破,致使鄱阳湖水文局科研形象黯然退色。应紧紧抓住水利部鄱阳湖水资源水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建设机会,在建设鄱阳湖水文生态监测研究基地的同时,完善相应科研平台,如在基地建成后尽快成立“鄱阳湖水文生态监测研究基地管理委员会”和“鄱阳湖水文生态监测研究基地技术委员会”,此外,宜尽早建立“鄱阳湖生态水文研究所”和“鄱阳湖生态水文重点实验室”,通过构建科研平台,强化湖泊研究,为实现维护鄱阳湖生态健康条件下的水资源持续利用通过科学依据。
4、用好现有人才,鼓励岗位成才。引进人才固然重要,但由于受到体制机制和环境条件的限制,要通过行政或者经济手段大量引进人才,满足鄱阳湖水文局水资源监测分析和鄱阳湖湖泊研究发展需求,近期(3—5年)恐怕难以实现。应着眼于“用好现有人才,稳住关键人才,吸引急需人才,储备未来人才”,通过用好现有人才,鼓励岗位成才解决当务之急。
5、积极申报课题,强化科研合作。近年来,水利部和省水利厅极为重视水利科技研究,鼓励、帮助水利系统各级部门申报国家、省部、厅局级科研课题,协助水利系统各级部门与有关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开展合作研究,应充分利用政策优势,积极申报各级、各类科研课题,主动联系有关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强化科研合作,广泛开展合作研究,在合作中培养科研人才、提高研究水平。
6、倡导技术创新,激励科技创作。目前鄱阳湖水文、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监测仪器比较先进,但水资源和水环境评价方法和分析手段均较为落后,应根据鄱阳湖大型浅水季节性湖泊特征,在水资源和水环境评价方法和分析手段上大力开展技术创新,形成一套符合鄱阳湖实际情况、具有广泛实用性的鄱阳湖水资源和水环境评价技术体系。
几十年来,鄱阳湖水文局在国内外有较好的科研名誉与形象,主要是鄱阳湖水文局技术人员在20世纪60年代、80年代和近十年三个阶段发表了大批有一定影响力的论文(或专著),表明论文的发表和专著的出版对于扩大单位科研影响、树立单位科研形象作用显著,意义重大。应通过建立内部资料共享机制、报销论文发表和专著出版版面费、奖励发表论文和出版专著、鼓励参加学术交流会等措施,激励科技创作,以维护鄱阳湖水文局科研名誉与形象的持续性。
中央一号文件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在强化水利投入、水资源管理和水利改革发展的保障措施等方面给予了很强的政策支持,给水文事业发展创造了优越的条件和良好的机遇。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精神,重在立即行动,真心实干,充分利用优越的政治条件和良好的政策机遇,干出一番大事业,干出一片新天地。
有水利的春潮涌动,必有水文的春光明媚!
(鄱阳湖水文局:闵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