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草网群   

像种菜那样种竹(图)

媒体:大江网-江西日报   作者:内详
专业号:鄱湖人家 2010/2/3 8:14:28

  核心提示

  2009年开始,万年县在原有的雷竹林基础上,提出利用两年时间,在全县100个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大力发展雷竹产业,平均每村规划发展雷竹面积达到100亩以上,使全县雷竹面积达到5万亩。如今,这些种雷竹的村民,他们的房前屋后,村里的旱地山场成了“聚宝盆”、“风景点”。放眼望去,满山满坡的青青雷竹,山相连,竹相连,像一幅层层叠叠的竹画长卷——

村民正在装雷竹笋准备外运。 徐声高摄

  起因

  1月22日,记者来到了万年县大源镇大源村党支部书记彭元丰的雷竹基地。远远望去,郁郁葱葱,犹如一片绿色海洋。彭元丰是该县种雷竹第一个敢吃“螃蟹”的人,从开始的几亩发展到现在的65亩,有15亩雷竹到了盛产期,一年卖竹笋就可赚30多万元。

  说起种雷竹的起因,彭元丰和我们讲了一个故事。2001年,当时大源镇有一位领导去浙江考察,发现当地不少农民种雷竹致富了,打电话让他去“参观”,彭元丰第二天就来到了浙江。让他吃惊的是,浙江人吃雷笋就像江西人吃辣椒一样,无笋不成席。市场上,雷笋卖到26至36元1公斤,而猪肉才14元1公斤。彭元丰说:“平时在家不知外面雷竹笋这么俏销,这农产品一定会有大的市场。”

  回家后,彭元丰把在浙江所见所闻向县林业部门一说,马上引起了他们重视,并邀请浙江方面派人到本县考察,发现万年的土壤、气候、环境等都适合雷竹生长。那几年,正当国家实施退耕还林政策,加上该县农民人均耕地少,于是,他们便把在荒山荒坡发展雷竹产业作为一项重要的“富农工程”实施。

  扩大

  “雷竹是个生长期较快的竹种,具有出笋早、产量高、笋期长、笋味美、绿色生态等特点,第三年就可以见效,到第四、五年就进入丰产期。加上县里采取有利推动雷竹产业发展措施,这几年全县种植雷竹的农户真的像雨后春笋不断增加了。”采访时,大源镇菏溪村村民彭功书道出了雷竹种植规模迅速扩大的原因。老彭是2002年开始种雷竹的,当时,他看准了雷竹产业是个朝阳产业,一下便种了50亩,现在有40亩到了盛产期。我们来到他家时,只见乳白色的三层小楼盖得漂亮,小院里四五个人正在把新鲜的雷竹笋打包,准备运往浙江。老彭还介绍说,目前仅大源镇,种植户多达380户,种雷竹5亩以上的种植大户有30多户,雷竹收入20万元以上的种植大户达10户。近几年,该县因势利导,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的雷竹产业领导小组,县财政出资从南京林学院聘请5名专业技术人员,常驻该县提供技术指导,并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解决了种植户销售难问题。并引导农民组建“雷竹产业合作社”,抱团闯市场,增强农民抵抗市场风险能力。目前,该县现有雷竹种植面积3.05万亩,年产值3000多万元,人均从中增收100多元,年加工雷竹鲜笋1万余吨。

  决策

  “像种田那样种山,像种菜那样种竹。”2008年4月,该县出台了《万年县雷竹产业发展规划》。按照“主攻第二产业、促进第一产业、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战略,着力培植一批雷竹产业化龙头企业,在保护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走综合开发山区资源的路子,大力发展雷竹产业,实现山上办“绿色银行”。县里的决策规划一出台,更加推动了雷竹产业迅猛发展。该县积极策应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战略,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本地资源优势为基础,以新农村建设村点为主阵地,走“大户带农户,一村带多村”的发展之路,推动新农村建设点“一村一品”产业经济发展,努力把雷竹种植打造成为农业经济的新亮点,开辟拓宽农民增收的新渠道。该县新农村建设办公室主任张赞平告诉记者,去年提出在全县100个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发展雷竹1万亩规划,以此带动家家户户种植雷竹,形成布局合理、规模适度、特色鲜明、效益可观的雷竹产业发展格局,努力使雷竹生产发展成为覆盖面广、牵动性大、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农业优势产业,使全县发展雷竹面积达到5万亩的目标。

  前景

  “一亩雷竹十亩粮,两亩雷竹娶婆娘,三亩雷竹上学堂,四亩雷竹造楼房。”这是万年县干部群众总结种雷竹效益的四句顺口溜。正在竹园里忙着挖笋的种植大户饶庆龙向记者介绍说:“雷竹笋在浙江、上海那边的市场上很走俏,这几天每天都卖了200多公斤。”货车司机任海兴还欣喜地告诉记者:“我们有3部大货车轮流跑运输,每天拉5000多公斤雷竹笋到浙江去。”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今年雷竹笋价格高于往年,最高时可以卖到40元钱1公斤。地处盆地的大源村,雷竹产业已经发展成为该村的一大支柱产业,全村种植雷竹面积达300余亩,去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500多万元,人均纯收入达4717元。“一花引来百花开。今后我县将突出资源优势,做大做强雷竹产业。”县林业局局长陈德平对该县发展雷竹产业胸有成“竹”,他告诉记者,该县依据现有雷竹资源分布和林地生产潜力,借助“一大四小”造林绿化的东风,以雷竹发源地——大源镇为中心向全县辐射,采用“以经营的理念和策略进行新农村建设”的思路,2010年,在现有雷竹基础上,全县再发展雷竹1.5万亩,同时引进两家以上雷竹深加工企业,使雷竹笋深加工达10万吨,真正把万年打造成全国雷竹产业强县。

  采访札记:

  万年县在新农村建设中,积极引导农民发展雷竹产业,昔日冬闲的日子,如今却成了该县竹农的繁忙季节,实现了“竹农得实惠,地方得发展,山川得秀美”的多赢局面。他们的做法无疑是成功的,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他们并没有单纯就建设而建设,而是从本地实际出发,把整治村庄与致富村民相结合,既调动了广大村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又实实在在地增加了农民收入,可谓一举多得。在万年采访时,记者看见的是一片片竹海,听见的是农民种竹发家的致富经。

  在新农村建设中,让老百姓改善居住环境的同时,结合实际解决未来的生计问题,选择一条顺应自然、发展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之路,通过发展生态雷竹产业,让老百姓早日过上致富增收的“小康生活”,万年县为我们做出了榜样,我们有理由为万年的雷竹产业喝彩。

  徐声高 本报记者熊伟明

阅读 730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