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鄱阳湖民歌
媒体:创作评谭 作者:徐晓琴专业号:鄱湖人家
2009/3/4 15:13:54
自古文人似乎更偏好洞庭湖,常用“八百里洞庭湖”来形容它的宽广。若是“八百里”这个数据准确,那么洞庭湖面积只有十几平方公里,也许他们不知道,鄱阳湖,有着三千九百平方公里的水域,湖水浩淼,一望无垠。据说当年拍摄电视剧《郑和下西洋》,便选择在鄱阳湖中作戏,在镜头里,鄱阳湖成了“西洋”,鄱阳湖之大,可见一斑。不过,在更多文人眼里,鄱阳湖大虽大,实在少了些浪漫气质和传说故事,所以洞庭湖很是迎合了他们的胃口。倒是鄱湖的渔家儿女管不了那么许多,他们唱出了许多心中的歌,来赞美鄱阳湖,对于渔家儿女,鄱阳湖是个慷慨的赠施者。不信,您看看这首《四季渔歌》:
春季里来暖洋洋,东风吹来百花香,鲇鱼成群斗水上,丰收的渔歌满湖荡。夏季里湖水涨,五百里鄱湖碧波荡,鲤鱼穿梭水上游,一网鱼儿一网粮。秋季里秋水凉,鄱阳湖一片好风光,鲑鱼条条肥又壮,渔家儿女喜洋洋。冬季里来白茫茫,鳊鱼喜爱斗风寒,勤劳换来心欢畅。
《四季渔歌》既反映出了鄱阳湖的幅员辽阔、资源丰富和土地肥沃的特点,也描绘出了鄱湖博大壮观、美丽迷人的风光景致,同时,还唱出了渔家儿女们的勤劳善良与他们劳动的快乐、丰收的喜悦。看来,美丽的鄱阳湖不仅哺育了渔家儿女,还孕育出了独特的鄱湖文化,以《四季渔歌》为代表的鄱湖民歌则是鄱湖文化中璀璨的一颗明珠。
鄱湖湖民歌是民间收集、挖掘和整理的鄱阳县地方民歌。它朴实亲切而又富于生活气息的歌词、悦耳动听的优雅曲调、扑鼻而来的乡土风味,构成了一种独有的、仿佛原汁原味的、令人心醉神怡的艺术感染力。鄱阳湖民歌在鄱阳湖山水间经久不衰的传唱,既表现了其源自生活的强大的生命力,又体现了一种乐观精神的充分张扬。
总结和发扬鄱阳湖民歌,成为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鄱阳湖民歌包括:渔歌、号子、山歌、田歌、茶歌、灯歌、小调、风俗歌、儿歌、生活音调等。本文就鄱阳湖民歌中几种常见的形式如渔歌、号子、山歌和田歌,作一浅谈。
一、渔歌
渔歌有开船歌、行船歌、荐船歌、采莲歌、荡桨歌、放鸭歌、走风歌、织网歌、扯牵歌、撑篙歌、单放鸬鹚、群放鸬鹚、放卡子、放丝网等。如开船歌《南风起时郎船开》、荐船歌《造起船头好放马》、走风歌《问我郎几时归》、荡桨歌《每日打渔乐陶陶》、行船走风歌《我想情哥日落山》、划船歌《一网渔虾一网粮》、行船歌《野鸭过湖尾巴长》等等。虽说都是渔歌,却具有不同音调和特点。例:女声独唱的《问声我郎几时归》,这首歌旋律起伏大,加之句中有”嘿嘿嘿嘿”衬字的连用,有行船呼风之感,多在开船后走风时唱;开船歌《南风起时郎船开》用的降B调、3/4节拍,说明渔船启动,开船要去湖边打鱼。行船歌则用的也是降B调,但节拍自由。划船歌用的是2/4节拍,进行速度,强弱分明。开船歌、行船歌、划船歌由于劳动的时间、地点和方法有不同,造成了它们各具自己的特点和节奏,给人的感受不一样,所以,用音乐形式表现出来时的韵味也不同。在湖乡,鸬鹚鸟捕鱼是渔民用来捕鱼的传统方式,放卡子、放丝网是渔民用来捕鱼的工具(卡子用竹子削成两头扁尖),还有各种鱼钩都是鄱阳县辖的管驿前、姚公渡、双港等滨湖地区所产,都有浓郁的渔区特色,因而在渔歌中有所反映。例如渔歌《放卡子声调》中的甲乙对唱:(甲)来(乙)哦(甲)来(乙)哦(甲)搭子(乙)哦(甲)撬子(乙)哦(甲)撬子(乙)哦(甲)荡(乙)哦(甲)有鱼(乙)啵?……甲是荡船者在船的尾部,黑夜行船收卡子者在船头,互相示意,简单地对话,声音很轻,但非常清晰,表现了劳作的默契,协作的快慰。例如放丝网、钩网捕鱼音调“嗬嗬嗬嗬”是渔民赶鱼的吆喊声,生活气息十分浓厚,它可以自由变化。“咯咯咯咯”是敲击船板赶鱼的声音,真切自然。这两种渔歌音调、节奏不同,效果也不同。还有男声独唱的《我靠打渔去营生》、《红红雨子东北风》,都是行船走风时必唱的,音节明快有力,更具雄性气势。另一种男女老少都可唱的,如《水中捞月一场空》,节奏舒缓、随意,此歌在湖中不唱,多用于岸边的晒网、织网、修船或在室内干某些渔事时唱。渔歌形式短小精悍,节奏自由明快,内容健康、乐观,具有进取精神。“鄱阳湖里水飘飘,日起东山风光好。渔民生来真强干,每日打鱼乐陶陶。”体现了鄱阳湖渔歌的本质特征。
渔民休闲时也时常唱一些情歌,如《我想情歌日落山》多在行船走风时唱,此歌必用假声演唱,又具另番韵味;还有《中间插朵迎郎花》、《半斤鳑鲏不上钩》等。鳑鲏鱼体很小,味道鲜美。这首歌是男女对唱形式,歌词这样写道:(男)唱个山歌(),我牵头(哇),我是湖边(喏)钓鱼钩(哇),千斤个鲤鱼()都钓得起(呀),半斤鳑鲏(哟)不上钩。(女)细细鲤鱼()细细鳞(叻),细细菩萨降大神(叻),细细鼓哩(呀是)乒乓响,细细称砣压千斤喏。这首情歌寓意深切,比喻恰当。它把男的比喻成钓鱼钩,女的比喻成鳑鲏。你千斤鲤鱼钓得起,我半斤鳑鲏就是不上钩。它是一首打趣情歌,情趣盎然。谁还说鄱阳湖不够浪漫呢?
二、号子
号子有水上号子和陆地号子。水上号子又称渔民号子,有天篙网吆号子、撑船号子、扯牵号子、撑篙号子、拖船号子、起锚号子、提钩号子。陆地号子有打石号子、运石号子、驳运号子、打夯号子、打碾号子、排工号子、搬运号子等等。水上号子有渔乡特色,像篙网老虎号子节奏自由,力度强。网到鱼时高兴吆喝,学着老虎叫,没有网到鱼时,有时打趣学猫叫,还有莲湖的拖船过圩号子,它一人领,众人合,节奏自由。水上号子与陆地号子都有它的特色,相同之处基本都有领唱、合唱,个别也有集体同唱。不同之处是水上风韵和陆地风韵的区别。
三、山歌、田歌
鄱阳湖依山傍水,山歌、田歌都流唱于鄱阳县上鄱阳山区、丘陵地带。山歌的特点是以对唱形式居多,有放牛对歌、卖柴歌、油墩对歌等。《油墩对歌》属于鄱湖民歌中的一种情歌,流传于谢滩、鸦鹊湖、银宝湖等地。乡民们每当耘草、砍柴、下地皆唱之。一人唱众人和,阵阵相对而歌,寄情于声,借歌抒情,以助兴,以鼓力,其乐融融。歌词往往四言八句,且多即兴编造,曲调分男腔宫调、女腔徵调。它的结构新颖,生动活泼、豪放辽阔、抒情悠扬、虚词托音,可自由发挥,山水田园气息很浓。如《油墩对歌》中有旋律反复出现,声灌山谷,荡气回肠,有如波浪起伏,音韵千里,意境深浓。乐句中下句紧咬上句结尾两个字,使旋律层层推进。这种对歌形式,在湖畔邻县九江湖口、都昌一带也有,只不过结构、旋律多有不同。山歌、田歌还有《日头哥哥快下山》、《半斤油麻撒满天》、《耕草下田二面光》、《送郎歌》、《打碾歌》、《家无祖业打长工》、《细细雨朦朦天》等等。
鄱阳湖民歌是取之不尽的瑰宝,也是文艺创作的生活源泉。(作者单位:江西省鄱阳县文化馆)
阅读 1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