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草网群   

青山绿水好生态 放流大鲵尽情“撒野”

媒体:江西日报  作者:内详
专业号:鄱湖人家 2016/9/2 6:00:14

8月30日,铜鼓县高桥乡高桥村附近的大山里泉水叮咚,山涧小溪不时闪现大鲵的身影。省水科所专家发现,这些人工放流的大鲵(娃娃鱼)游弋自如、行动敏捷、野性十足、生长状况良好。

科研人员在高桥村大鲵放流水域开展跟踪调查,在捕获的两尾大鲵中,经仪器检测其中一尾带有标记,为2015年放流大鲵,放流前登记信息为体重134克,体长32厘米,捕获时体重309克,体长37.6厘米。“这说明,我省历经数年的大鲵野化训练,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专家欣喜地说,2014年进行大鲵野外生存试验以来,专家一直密切关注野化大鲵的分布、习性规律,证实大鲵在这里成功野外生存。

记者了解到,2014年,省渔政局组织省水科所、靖安县大鲵研究所和铜鼓县畜牧水产局在铜鼓开展大鲵种群恢复增殖放流试验。该试验于2014年5月启动以来,两年在铜鼓预定水域放流不同规格大鲵苗种230尾,其中标志放流大鲵119尾,同时由省水科所负责跟踪调查。

从试验实施以来,科研人员和当地村民先后发现放流大鲵19尾(次)。监测显示,放流大鲵在放流水域经受了越冬和山洪考验,已基本适应放流水域环境。这充分说明,大鲵增殖放流取得了良好效果,对资源的恢复增长起到了积极作用。

据介绍,严溪河位于高桥村,良好的水域生态环境,丰富的鱼类资源,渔民群众的保护意识,都为大鲵的生长繁殖提供了条件。

“我们都是挑选体质好、繁殖能力强的种鱼在水质好、食物丰富的500米至800米高的山涧小溪中放流,这对野生大鲵的种群扩大有好处。”据专家介绍,人工放流大鲵适应野外生存,是大鲵种群恢复增殖放流试验的关键一步。

事实上,大鲵人工增殖放流活动在我省已持续12年,全省各地渔政部门共向河流小溪投放大鲵1.5万尾。这些大鲵可谓是“天价”鱼种,每尾300多元。

近年来,在靖安、安义和婺源等地,不断传出渔民发现大鲵身影的消息,这让渔政工作人员感到欣慰。据靖安县大鲵救护站中心负责人介绍,从其肤色来看,品种均来自放流过的品种。

省水产科学研究所专家说,该试验充分证明人工放流的有效性和在野生态环境通过放流恢复珍稀水生生物资源的可行性,为水生生物种群恢复提供了新鲜经验。下一步,省水产科学研究所专家将进行大鲵野外繁殖调查。(记者徐黎明)

阅读 181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