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玉平 记者 郑大中 文/图
“余干人把乌鱼‘养’上中央电视台了。”这是近几日来,余干人乐道的话。
基地拍摄科技片
3月24—31日,中央电视台第七频道农业科技栏目摄制组到余干县瑞洪镇乌鱼养殖基地采拍乌鱼养殖科技专题片。该片以余干县瑞洪镇乌鱼养殖户通过科学养殖乌鱼,融入养殖户在县科协、县水产站、镇村两级乌鱼养殖协会和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养乌鱼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故事,生动而形象地把养殖乌鱼的知识和技术传递给千家万户。4月12日,余干农民科学养殖乌鱼的科技片将在中央电视台第七频道农业科技栏目播放,片长为25分钟。 www.srxww.com
摄制组的记者每天5点起床前往瑞洪镇镇郊村乌鱼养殖基地采访拍摄,午饭要忙到3点钟才吃,晚上还要加班加点。采拍现场,镇郊村乌鱼养殖户“演员”配合默契。“5斤重的乌鱼,9块钱一斤卖到温州。天天吃着乌鱼片和乌鱼汤,我们的干劲确实是使不完。”养殖户们兴趣十足,积极配合“入戏”,演得很开心、很真实。
“乌鱼精养池以土池为好,不仅造价低,而且适合其生活习性,便于水质调节。水面300平方米以上即可,水深150cm以上,池底有10~15cm淤泥,鱼池四周环境安静,排灌方便。投放鱼种前,彻底排干,以生石灰清塘消毒,15天后灌水放鱼。每年2~3月份投放鱼种,规格为50~80g/尾,要求体质健壮、无病、无伤,每平方米放5~6尾。同池鱼种规格应大小均匀。鱼种下池时用0.2~0.5g/立方米的孔雀石绿或2%~3%的食盐水消毒。乌鱼为肉食性鱼类。瑞洪镇镇郊村乌鱼养殖基地人工养殖乌鱼都是投喂鄱阳湖的小鱼、小虾等鲜活饵料。每天定时、定量投喂2~3次。每年自6月开始,每月拉网1次,将大规格的乌鱼陆续上市销售或专池养殖,确保池中乌鱼大小一致。12月下旬干塘起捕,捕起的商品鱼一时销不出去的,可以集中清水养,留待春节或以后销售。”全国人大代表、乌鱼养殖示范户谢木兰在摄像机前很娴熟地介绍“科技养殖经”。
“乌鱼属鲈形目、醴科动物,是鳢科鱼类中个体大、生长快、经济价值高的淡水名贵经济鱼类。乌鱼骨刺少、含肉率高、营养丰富、去瘀生新、滋补调养、生肌补血、促进伤口愈合。因此,乌鱼市场一直供不应求,村民养乌鱼越养越有劲。”瑞洪镇镇郊村党支部书记陶水根在摄像机前很自豪地说。
科技养殖产量高 www.srxww.com
余干县瑞洪镇镇郊村位于鄱阳湖东南岸、信江入鄱口。这里土生土长的渔民和农民都熟悉鱼类生活习性,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他们利用靠近鄱阳湖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业。1999年,村妇女主任谢木兰借了6万元,开辟4亩池塘,精心饲养乌鱼,当年获纯利8万多元。很快,村民看到谢木兰养乌鱼赚了钱,都纷纷养起了乌鱼。在谢木兰的示范下,养殖乌鱼的人越来越多,池塘养乌鱼由镇郊村推广到瑞洪镇。2007年,在中国科学院长江水产所及省市县有关水产专家的指导下,村里几家养殖户在自家乌鱼精养池塘中进行“水质改良技术”试验,解决了池养乌鱼普遍存在的蓝藻污染和氨氮含量过高的危害及影响成鱼品质的因素,很好地控制了鱼病,进一步促进乌鱼绿色健康养殖的推广。
随着乌鱼产业的壮大,瑞洪镇成立了镇乌鱼养殖协会,建立了乌鱼培训学校、科普图书室、电教室、科普宣传栏等,指导养殖户科学饲养乌鱼。目前,余干高产技术池塘养殖乌鱼示范基地已拥有像谢木兰一样的示范户550多户。
科技生态养殖搞活了基地,富了渔民和农民。目前,瑞洪镇全镇乌鱼养殖面积由最初的4亩池塘水面发展到现在的3000多亩池塘水面,年创纯利9000多万元,产值1.5亿元,就业人员达1000多人,已成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乃至全国最大的特种水产养殖基地,“波浪牌”鄱湖乌鱼已获得“绿标”,畅销全国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