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江西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致力科学发展的积极探索,是实现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的重要战略举措。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高校应充分发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功能和优势,把握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要求和内涵,找准对接的结合点和切入点,以推动自身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构建低碳校园为抓手,着力服务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
一、高校构建低碳校园的内涵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遵循教育教学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为原则,以降低温室气体排放为目的,推行低碳理念,倡导低碳学习、生活、工作方式,着力建设生态化、数字化、人性化的和谐校园,促进高等教育科学发展。这就是高校构建低碳校园的基本内涵。从内涵上来看,低碳校园构建与节约型校园建设是并行不悖的。
高校构建低碳校园的总体思路为:坚持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促进高校发展方式转变,大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找准新型节能产品、技术及材料推广应用的切入点,改善校园能源使用结构;找到自身资源优势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点,提高为地方经济服务的能力;夯实建立健全低碳教育体系的基本点,推广低碳行为理念;以强化科学研究为支撑点,提升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水平;以科学管理、厉行节约为关键点,增强内部管理实效,最终建立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主要特征的高校运行和管理模式,以更好地履行高校的社会责任,为低碳城市建设、低碳社会建设发挥引领性、示范性作用。
二、高校构建低碳校园的意义
高校构建低碳校园,是响应政府发展低碳经济的积极行为,在促进全社会低碳经济发展、促进自身发展方式转变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高校是推进发展方式转变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平台。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是破解发展难题的必然选择,发展低碳经济是探索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有效途径。高校以构建低碳校园作为加快教育发展方式转变、促进教育科学发展的思路,顺应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适应了新一轮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能为构建学科结构合理、资源配置科学、办学特色鲜明、低碳高效运行的科学发展模式提供理论创新成果的支持,并以理论指导实践。
高校是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基地。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是提升科技创新水平、培育新型产业、创新机制体制,这就离不开科技创新。高校具有科教资源优势,学科门类齐全,高层次科技人才集聚,能为低碳科技创新培养科技人才和造就科技专家;具有与企业密切联系的特点和产学研一体的自主创新模式,是低碳科技创新链上的重要环节,是服务、促进低碳经济发展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重要生力军和科研基地。
高校是推行低碳生活理念的教育引导和宣传辐射载体。低碳经济是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走向,发展低碳经济需要社会大众的广泛参与,需要做好宣传、教育、引导工作。高校能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和功能作用,可通过设立与低碳相关的专业、开设低碳教学课程以及组织开展以低碳教育为主题的各项活动,对师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增强师生的低碳意识,引导师生践行低碳生活理念、养成低碳生活习惯,并能通过师生将低碳生活理念和行为推广到家庭、社区,辐射社会。
三、高校构建低碳校园的途径
开展低碳教育。实施低碳教育是高校责无旁贷的使命,是构建低碳校园的基础。一方面,高校应开设与低碳理论和知识相关的教育专业,建立科学性、时代性、实用性强的专业教育计划,在招生宣传、专业培养、就业创业等各个环节予以人员、政策、经费倾斜,加强对学生进行系统的、专业的低碳理论和实践教学,并整合优势资源、改革课程体系、丰富教学内容,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开展面向全校学生的低碳教育,着力培养低碳经济发展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所需的各类实用型、创新型专业人才。另一方面,高校应发挥第二课堂的育人功能,采取专题讲座、主题论坛、参观调研、座谈讨论等教育形式,借助学生社团组织、志愿者服务、社会实践、现实生活体验等教育方式,促使师生理解构建低碳校园的积极意义,引导师生参与到低碳行动中来。
致力低碳研究。开展低碳研究是高校所具有的明显优势,是构建低碳校园的前提。高校应设立低碳经济或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等领域的专业研究机构,整合校内各相关学科资源和人力资源,着重开展低碳技术的基础性、可行性、应用性研究,充分对接社会需求,不断提高研究水平;加强研究机构的对外交流合作,邀请知名学者、政府官员、企业家等相关人士到学校开展专题讲座,并与相关高校、政府部门、企业等共同举办专题研究会议、联合培养学生以及开展科技研究开发,并积极参与政府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规划研究和企业对低碳节能产品的生产研究,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和服务社会能力;加大对研究机构的经费支持力度,激励科研团队研究攻关,着力发展与低碳研究相关的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借助学科发展带动研究能力、成果转化水平等方面的提升。
建设低碳设施。建设低碳设施是高校节能减排的必然要求,是构建低碳校园的关键。高校应将节地、节能、节水、节材、环保的理念融入改造、完善校园基础设施的工作中,合理规划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校园功能布局,建立节能减排的示范与推广机制,建设科技含量高、碳排放低、环境舒适宜人的生态化、园林化、数字化校园。在校园建筑建设中,尽量利用自然通风采光,建设节能建筑,推广使用沼气、风能等清洁能源,将校园建成节能环保型建筑的试点区和示范区;在学习、生活设施建设中,推广使用LED等节能灯具、节能电器产品,选用节能环保型取暖和制冷系统;在水处理和循环设施建设中,采用中水循环利用系统,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在校内市政管线设施建设中,对道路与水、电、气、网等管线实施统一规划、并网管理。
推行低碳管理。实施低碳管理是高校内部管理改革的切实需要,是构建低碳校园的有力保障。高校可以建立智能化、数字化、科学化管理系统,以推行事业单位岗位绩效工资为切入点,稳步推进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盘活机构、人员、财务、教学、科研等各个方面的配套管理,利用管理软件等现代手段健全评价机制、激励机制、监控机制,向管理要效益,促使办学效益最大化;强化成本管理体制机制,加大对重点环节、重点领域的管理力度,加强对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学生工作等各项教学科研的管理,改善各项后勤服务的管理,实现管理的精细化、高效化,提升节能降耗能力;健全电子公文管理及无纸化办公系统,减少对纸张的使用,以节约森林资源。
倡导低碳生活。倡导低碳生活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是构建低碳校园的落脚点。以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网络参与与现实参与等有机结合的方式,培养师生低碳生活的意识;通过制定各个工作岗位的绿色标准、印发低碳生活手册等方式,培养师生低碳生活的习惯;通过普及与低碳生活相关的各类知识,提倡师生过简约、健康的生活,从身边的每件小事做起,注重节电、节水、节油、节气,培养师生低碳生活的行为。同时,高校还应通过校报、校园网络、广播、橱窗、手机短信等宣传媒介,抓好低碳校园构建活动的宣传,形成良好的校园舆论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