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1日,刚刚从北京返回进贤县的“全国种粮大户十大标兵”胡广辉就迫不及待地跑到自家的农田,“看看水稻长得怎么样了”。5月6日,他在众多媒体的聚光灯下和中粮米业总经理签订了2009年大米订单种植合同,“今年还没有收割的6000亩早稻全部卖给了中粮”。
“市场需要什么品种,我们就根据企业的引导种植什么品种。”胡广辉是进贤县的全国种粮大户,今年共承包了9000亩土地,目前已经种植的6000亩早稻在7月份收割后,就直接送进了中粮(江西)米业公司的仓库,“不用再操心卖粮问题”。胡广辉已经是连续第4年与中粮米业“结盟”,订单种植的面积也由最初的4000亩扩大到如今的6000亩,原因是订单“更省心、经济效益更好”。每年早稻播种前,公司就会根据市场的需求引导他种植什么样的品种,在田间管理上也会提供技术支持,对胡广辉来说这也更省心了。到收获季节,胡广辉可以将收割好的粮食直接送到中粮公司仓库,再也没有联系销售之类的问题了,因为种植的都是没有农药残留的绿色大米,每公斤收购价格相比市场价高6分钱。今年胡广辉的6000亩早稻产量预计有300万公斤,以此计算,仅早稻他就能多出18万元的收入。 对加工企业来说,他们同样希望与农户之间加强这种联系。中粮(江西)米业公司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订单种植能够实现企业和农户的双赢,种粮大户与大型企业强强联合是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趋势,产品的供应、结构和质量等完全与市场对接,由市场决定农产品源头供应,企业能够获得满足市场需求的稳定原粮供应,由于种粮大户种植规模较大,品质上也更容易控制。目前该公司正在逐步推广订单种植模式,马上将与南昌一家农场签订订单种植合同。 胡广辉告诉记者,目前在产粮大县进贤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粮农与企业签订订单种植合同,目前订单种植面积已经达到8万亩。除中粮外,其他的粮食加工龙头企业也纷纷把订单种植合同作为稳定粮源的重要手段。江西金佳谷物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该公司与农户和合作社签订的订单种植面积达到60万亩,其年加工量的30%原粮来自订单种植合同,而且面积还在不断扩大。对于企业而言,这不仅可以控制粮源和保障原粮的品质,也有利于企业在原料供给方面减少中间环节。虽然与农户签订的订单种植合同收购价格要比市场价略高,但相比从中间商手上采购粮食还是更加划算。 此次与包括胡广辉等种粮大户签约,“标志着中粮‘福临门’大米产品将全面推广合同订单模式,意味着大米业务产业链延伸到了最源头的种植环节。”对此,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农村经济研究所所长高平告诉记者,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农产品的品牌效应越来越重要,而仅仅依靠种植户很难形成品牌效应。作为央企的中粮米业通过合同订单模式来打造优势大米品牌,对于提升江西大米在市场上的价值非常重要,企业通过品牌效应提升大米的价值,作为产业链下游的农户自然也能受益。 江西省农业厅国际国内市场与合作处处长江映平表示:实际上这类订单式农业这几年在江西发展很快,订单合作的方式也越来越广,农户除与大型企业签订订单种植合同外,一些大型的超市也直接与农户签订合同,实现生产源头和销售源头的对接。 |
来源:江西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