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余市渝水区以转变发展方式助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
媒体:新宣网 作者:吴红忠专业号:鄱湖人家
2010/5/23 8:26:37
近年来,新余市渝水区积极践行科学发展观,主动融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抢抓机遇、进位赶超,转变发展方式,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建设和现代农业化战略,走出了一条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新路。今年一季度,全区实现财政收入2.4亿元,同比增长33.9%;规模工业完成工业增加值8.32亿元,同比增长66.2%;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743元,同比增长9.2%。
优化结构,推进新型工业化
钢铁产业是渝水区的传统产业,在工业经济中曾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巨大的环保压力。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渝水区确定了打造新型工业主导型县(区)的发展战略,加快推进产业转型,瞄准新型能源,重点发展光伏产业、电力配套制造产业等高技术、高效益、低污染、低能耗的产业,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如今,新能源光伏产业发展迅速,太阳能电池、组件、电站及设备生产和铁锂电池等高科技产业项目相继落户,在建项目合同投资总额超过100亿元,单个项目投资均在15亿元以上,“一钢独大”的工业格局已经改变。
该区还在经济发展中着力转变发展方式,抬高项目的准入门槛,变“招商引资”为“招商选资”,对那些科技含量高、产出比例高、资源消耗少的项目和环保型项目加盖“绿色图章”。而对那些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达不到环保要求的项目则一律拒之门外。今年一季度,全区共引进项目23个,其中“低碳”类项目占80%以上。同时,严格执行项目建设“三同时”制度,把牢建设项目审批关口。去年全区整顿关闭各类污染企业77户,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比上年分别减少2.5%和6.6%。对已引进的项目,实行跟踪监督制,指定人员对企业建设环保设施进行督查,发现问题立即纠正,保证污染物能够达标排放。
统筹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
该区牢固树立城乡统筹发展的理念,充分发挥城镇化“一头连着工业化、一头连着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双向拉动作用,着力提升小城镇建设和发展的质量和档次。先后投入资金500多万元完成了小城镇的规划编修、村庄布局规划,合理编制土地利用、水利建设专项规划,形成了科学、完善的规划体系,制定出台了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意见,严格执行“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管理一个章”制度,有效发挥了规划在资源配置上的前瞻性、指导性作用。去年,以开展“集镇提升年”活动为契机,区财政去年投入9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集镇建设,加上各乡镇配套资金和各种社会资金,启动了78项小城镇建设项目,涉及管网、道路、集贸市场、休闲公园、污水处理等各种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
此外,该区还明确今年为“城镇经营管理年”,区财政再投入1.2亿元扶持资金,全面推进小城镇建设和发展,确保集镇有明显的变化。
培育特色,推进现代农业化
近年来,该区把农业产业发展的重心放在鼓励农民大力发展现代合作农业、订单农业及推广新品种新技术上,实现传统农业向高效现代农业转变。引导农民“抱团”组建专业合作社,把农户和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有效地连接起来,达到生产、加工、销售良性互动。目前,全区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72家。坚持用工业理念抓农业,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目前,该区涌现出金土地公司、姗娜公司等51家“农字号”龙头企业,辐射农户近6万户。大力实施10万农民培训工程,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土专家”、“田秀才”。几年来,该区先后研制引进新品种50多个,先进实用技术的覆盖率达90%以上。
该区还大力实施“东粮西菜,南桔北茶”有机农业产业化发展战略,突出抓好10万亩新余蜜桔、10万亩高产油茶、3万亩铁观音茶叶等特色主导产业。新余蜜桔已成为国内知名的特色农业品牌,渝水区被批准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新余蜜桔)标准化生产基地”。特别高产油茶产业这几年在该区强势崛起,被列入全国8个高产油茶林建设示范县(区)之一,今年新增高产油茶面积1.2万亩。
阅读 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