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草网群   

乡土作家史俊——根在鄱湖

媒体:上饶日报   作者:内详
专业号:鄱湖人家 2009/8/20 9:37:48

  “在我走过的40多年人生历程中,除了在福建当兵4年,我就一直没有离开过鄱阳湖畔。我爱鄱阳湖的波澜壮阔,我爱鄱阳湖的人情世故。生活在鄱阳湖畔,就像依偎在母亲温暖而舒适怀抱里,那种感觉,那种心情,那种依恋,那种感动,在我心底无比美好。”近日,鄱阳湖畔的乡土作家史俊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说。

  史俊,种过田,当过兵,做过乡文书、县委报道组宣传员,现任余干县文化局局长。在10多年从事文书和报道组宣传员,现任余干县文化局局长。在10多年从事文书和报

道组宣传工作中,史俊还创作了大量的以鄱阳湖区人民生活为素材的包括散文、诗歌、报告文学、小说、剧本等在内的文学作品,其中,出版发行的中篇小说和被搬上银幕或荧屏的影视文学剧本就有60多部。

  今年,对于史俊而言,是个收获的季节。1至8月,继《母亲湖》、《天涯》等影视剧上演后,他创作的20集电视连续剧文学剧本《重返母亲湖》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电影文学剧本《鄱湖涛声》在长春电影集团主办的笫6期《电影文学》杂志发表,电影《花香岁月》在央视电影频道播出,《武僧》、《陌上花开》、《枯藤花》三部电影文学剧本被北京三家影视公司搬上银幕(其中,电影《武僧》打入了美国好莱坞市场),《红线记》电影剧本正在拍摄,20集电视连续剧剧本《风雨共青城》开机在即,《稻花香里》已由国家电影局批准立项筹拍,创作了《鄱湖浪》、《爱情公寓》、《海棠无香》等电影剧本,电视连续剧《朱元璋决战鄱阳湖》的创作已近尾声。

  当记者问到他创作的基础是什么时,史俊说道:“根在鄱湖。”

  史俊是一个地道的乡土作家,他创作的散文、诗歌、报告文学、小说、影视剧本,具有鲜明的鄱阳湖区地方特色。他写鄱阳湖区的风俗、人情,从风俗的流变中写人情,在人情的变化中写风俗,从风俗人情中表现湖区人民的感情和生活的诗意。这些风俗人情是以鄱阳湖区地理风光的大量描写为背景的,因而他的创作具有鲜明的鄱阳湖区风格。

  是什么力量使他热衷于表现鄱阳湖区的乡土文学创作?在与史俊一席交谈中,记者分明感受到:是他对鄱阳湖的那种感觉、那种心情、那种依恋、那种感动,是他那种对鄱阳湖母亲般的美好情感。用史俊自己的话说,因为他是鄱阳湖的儿子。

  这位鄱阳湖的儿子,中学毕业回乡务农,1980年到福建当兵,1984年退伍回到鄱阳湖畔的余干县古埠乡政府工作,1989年调到余干县委宣传部从事新闻报道工作。此后,在从事新闻报道工作之余,这位鄱阳湖的儿子同时也从事反映鄱阳湖区人民生活的文学创作。他作了长达几十万字的长篇报告文学《鄱阳湖的回声》(该书不仅回顾了600多年前朱元璋如何决战鄱湖的历史,又记述了近半个世纪以来余干湖区人民如何开发鄱湖艰辛而又卓越的一页,给人一种厚重的历史沧桑感,被学术界称为一部“最能折射鄱阳湖特色文化的史书”);《鄱阳湖畔红丝线》等20多件新闻作品获种类全国性新闻奖,其中,报告文学《中国粮王》获得中国记者协会举办的首届“中华大地之光”征文一等奖;在《鹃花》、《飞鹰》、《电影文学》、《影剧新作》等文学期刊发表了大量表现鄱阳湖区人情、风俗、风光、人文、历史的《黄金兵舰驶过鄱阳湖》、《鄱阳湖玉玺大劫案》等传奇小说和影视剧本。(记者 郑大中)

阅读 131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