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仰鄱阳湖的大名,终于在一个阳光明媚、适合投入大自然怀抱的日子,我们乘船来到鄱阳湖。每到一处,我们都用心去发现母亲湖,感受母亲湖。
摇曳的湖光山色、厚重的人文历史、休渔期里守望的渔民,还有湖中丰富的资源、湖岸边一心谋发展的各级政府官员。这些景象在我们眼前交织、撞击,它们构成了立体的、现实的
鄱阳湖。

我们的思绪伴着鄱阳湖上吹来的风,行走得更远。我们思考着,资源开发究竟怎样才能更合理、更环保呢?其实,这些也是湖区各级政府的思考,这些思考有的已经有了答案,有的正在破题。
“变害为宝、点石成金”是答案之一。因为风大且疾,鄱阳湖老爷庙水域以凶险闻名,素有中国的“百慕大”之称。而如今,这个“罪魁祸首”被当作清洁能源正在被利用。湖区大部分渔船上都装上了风力发电机,昔日让渔民胆战心惊的“风魔”现在却让他们在船上享受电气化生活。根据省发改委公布的全省风电规划意见, “十一五”期间鄱阳湖地区的风电投运将达11.9万千瓦,至2020年其风电总装机容量达到98.7万千瓦。目前,湖口县屏峰、皂湖,都昌县的矶山、曹家山等地都已完成了前期勘测工作。
“反哺渔民、让路生态”是答案之二。退田还湖政策的实施,使湖区数十万农民为鄱阳湖的生态让出了土地、家园。从2002年起,每年的3月20日至6月20日被设定为禁渔期,“江湖无渔船、水中无渔具”,世代以打鱼为生的湖区渔民也开始给生态“让路”。根据省渔政部门提供的信息,今年省市财政共拨出216万余元,对湖区渔民进行生活补助,每条专业渔船可获350元。
而正在破题的是解决打破行政分割、发展滞后问题。由于行政划分,浩瀚的鄱阳湖被分割成不同的区域,使得沿湖各种资源不能得到合理流通、共享,打破行政界限成为当务之急。为此,省委、省政府提出了构建“环鄱阳湖城市群”的发展战略。
“干越亭前晚风起,吹入鄱湖三百里,晚来一雨洗新秋,身在江东图画里”,重吟这首诗,我们倍感自豪,因为母亲湖美丽依旧;“帆樯四达,商贾辐辏”,重温昔日的辉煌,我们又充满了期待,坚信鄱阳湖会发出更璀璨的光芒。
“激情、发现、思索”我们一路行走,一路发现,一路思索。“停船收网只为生态美,合纵连横发展欲加速”是这次行走鄱阳湖的深切体会。
我们可以一边欣赏鄱阳湖的怡人景色,一边思索保护鄱阳湖的方法。真的希望能有更多的人感受鄱阳湖之美,认识到保护鄱阳湖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