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西网鄱阳讯 记者张智报道:“现在村里的卫生环境好多了,小小垃圾池可真管用!”记者来到鄱阳县高家岭镇大宗村委会花果山村小组,村民们道出了新建垃圾池带来的新变化、新感受。
鄱阳县高家岭镇大宗村委会是一个有着1700余人口的行政村。村庄共辖有汪家山、花果山等7个村小组,自然村基本上都紧靠内珠湖。据介绍,7个自然村早在2012年就已全部完成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建设启动后,如何监管好村庄垃圾、维护好村容村貌,咱村可谓费了一番头脑,也做了一些尝试。”村党支部负责人这样说。根据新农村建设配套,该村委会每个自然村设有大小垃圾桶70余个。1至2户设立一个小垃圾桶,5至6户就共用一个大垃圾桶。村村都聘请专职保洁员。“塑料垃圾桶使用时间不长,长时间放置在户外风吹日晒,不到一年桶子就有了窟窿,两年左右所有垃圾桶就基本上全部报废了。”而保洁员的聘请也遇到了难题。“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保洁员的工资也是逐年上涨,从一年3000元上涨到了5000元。”
新农村建设启动整整6年,保洁员工资不断“提价”,保洁设施又损毁,村民集资出现了“瓶颈”,村里的环境卫生状况不容乐观,这成了一道摆在村委班子面前棘手且亟待破解的难题。
在花果山村小组村民代表会上,村民代表出谋划策,建议家家户户建一座小型的垃圾池。“建一座小垃圾池,只需3桶水泥,100来块砖石,花费不大,方便可行,而且还不容易损坏。”这个提议迅即得到了村民们的支持。说干就干。就这样,去年年初村民们都自发地建起了垃圾池。家门口建起垃圾池之后,各户村民每3天进行一次清理,遇上下雨天间隔时间就长一点。白色垃圾就自觉地送往填埋点,而一些干燥的树叶则在焚烧后将灰渣运送到田地里用作沤肥。
牛粪、猪粪、鸡粪等也是导致农村环境卫生“肮乱差”的一大问题。早些年,这一现象在花果山村也同样存在。可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村里的耕牛已基本淘汰了。如今,村里的养猪户、养鸡户少了,村里养的牛也不超过20头。动物粪便成了稀罕物、抢手货。“现在耕牛少了,牛粪不会遍地都是。就算有,我们也会及时清理并运往菜园或田地里,农家肥咱还嫌少了,根本不会让它流入湖水。”随着垃圾池的新建,不仅村里的环境卫生有了改观,就连村民们爱护卫生的意识也增强了。在外务工的村民有时也会打电话回来请邻居帮忙清理房前屋后的杂草。
“环境卫生关系着村民们的切身利益,村民们都十分支持。再者,在村干部不定期督促下,效果就更加明显了。下一步,我们还将在其他村小组推广这一做法。”该村负责人自豪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