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湖区春旱渐重 枯水控制日益重要
——纪念第三个国家“防灾减灾日”
2011年5月12日是我国第三个“防灾减灾日”,5月9日至15日为防灾减灾宣传周。《国家减灾委员会关于做好2011年防灾减灾日有关工作的通知》(国减电[2011]1号)规定,今年“防灾减灾日”的主题为:“防灾减灾,从我做起”。
今年“防灾减灾日”到来之际,正值鄱阳湖区60年来最严重春旱之时。如何减轻春旱对湖区春耕生产和村民用水影响,成为防灾减灾的重要话题。
鄱阳湖区以种植双季水稻为主,春耕生产一般指的是早稻种植。每年4月1日~4月20日是早稻沤田、育秧的备耕关键时期,4月20日~5月10日是早稻整田、插秧的耕种关键时期,这两段时间水量丰沛是顺利开展春耕生产的重要保障,但绝大多数年份降水水量难以满足春耕生产用水,需要从鄱阳湖和入湖河流尾闾引水或抽水,补充降水水量的不足,由此可见,4月上旬~5月上旬40天内鄱阳湖水位高低,对湖区春耕生产影响极大,如果此段时间内鄱阳湖水位较高,有利于引水或抽水春耕;水位偏低,不能引水,甚至难以抽水,则不利于春耕生产;尤其是出现类似于今年的极端枯水,部分排灌站无法抽水,则会严重影响春耕生产的正常开展。
以位于鄱阳湖中部湖区的都昌水文站为例,今年4月上旬~5月上旬平均水位仅9.33m(其中5月10日水位为预测数值),比正常年份(多年平均情况)同期平均水位偏低4.33m,排1952~2011年有水文记录以来的倒数第一位,比历史上同期最枯的1963年还低1.69m,比去年同期偏低5.11m。今年4月上旬~5月上旬40天中,都昌水文站水位属于极度枯水等级(8.80m以下)的2天(5月1~2日),属于严重枯水等级(8.81 m~9.80m)的36天,只有4月1日和4月3日两天为较严重枯水等级(9.81 m~10.80m),由于鄱阳湖水位一直严重偏低,湖区20多万亩水田缺水,早稻插秧受到不同程度影响,特别是赣江北支持续断流,十几座排灌站抽不到水,造成成新农场、朱港农场、恒湖垦殖场和联圩乡近10万亩水田无法及时栽插早稻,3万余人、5千多头大牲畜因鄱阳湖严重枯水而发生饮水困难。
值得注意的是,4月上旬~5月上旬鄱阳湖区春耕生产关键时期水位严重偏低,并非出现在今年的偶然事件,而是同期鄱阳湖水位变化趋势的真实反映。例如1952~2011年60年中,都昌水文站4月上旬~5月上旬40天平均水位排倒数前10位的年份,有6个出现在近10年里(分别是2004年、2005年、2007年、2008年、2009年和2011年),4月上旬~5月上旬平均水位自1992年起出现显著的波动下降态势,平均下降速度达0.147m/年,与有关部门“气候变化将造成中国北湿南旱趋势加重”的预测基本一致,说明气候变化可能造成鄱阳湖区春旱和春季枯水加剧,春耕生产缺水和民众春季饮用水困难今后可能经常遇到,成为不可忽视的民生问题。同时也表明,实行鄱阳湖枯水控制,不仅对于冬季鄱阳湖区生态环境保护意义重大,对于解决春旱和春季枯水造成的鄱阳湖区春耕生产缺水和民众春季饮用水困难也十分重要。
实行鄱阳湖枯水控制,是鄱阳湖区应对气候变化的重大措施,对于减轻气候变化造成的鄱阳湖区民生问题,日益重要。
(江西省鄱阳湖水文局:闵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