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草网群   

朱元璋是小孤山妈祖文化的推手

媒体:内详  作者:佚名
专业号:鄱湖人家 2013/6/8 6:23:34

  长江中游宿松境内的江中孤岛——小孤山以其“雄秀俊秀”闻名天下,被誉为“海门第一关”、“海门天柱”,为“宿松十景”之首。山因孤立江中而得名,又因区别于江西鄱阳湖中的“大孤山”而名“小孤山”。传大禹治水,曾在此山刻石铭功,秦始皇东巡,也曾在山上勒石。山形因似古时妇女之发髻,故俗称为“髻山”。宋代苏轼在在题《李思训长江绝岛》诗中有“舟中贾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彭郎喻指江对岸属江西彭泽县的彭浪矶)。小孤山亦名小姑山说法有二,一是江中一峰突兀,宛若一婷婷玉立的美少女,故称“小姑山”;二是山庙中供奉的女神是蒲田宋代时都巡检林愿之小女,谓“小姑”,故“小姑山”也因名。

  自古名山多寺庙,小孤山寺庙早兴。唐代高僧马祖道一在本县灵隐寺授法,云游到小孤山,认为灵秀更胜灵隐寺,便至此开山建庙,“启秀寺”因名。其时庙很小,供曹溪始祖智药禅师,北宋时重建,易名“惠济寺”,后始祀“海神”,即“天妃”、“天后”。此前除山上佛事外,江中过往船只也多在船上面山焚香致祀。企求佛祖、神灵护佑。

  小孤山妈祖文化源于南宋,发展在明清,延续于今。宿松旧县志载:“天妃,福建蒲田人,宋都巡检林愿之女,名林默,生于公元960年,归仙于987年,八岁私塾启蒙,过目成诵,理解文意。幼谈休咎多中,长时能乘席渡海,乘云游海屿间,席济乱流,殁后为神,显应于湄州海中屿。她通医理、教人防疫消灾,以行善济世为乐,矢志不嫁。传林默在海上济人遇难,仙体顺海潮飘移,小孤山下有“海眼”,江流至此迴旋澎湃,斗大的旋涡,旋入江底,若如通海之大门。林默的仙体旋海门而出,人们视其为“龙女”、“神女”,将其供奉于小孤山庙中,又尊其为“妈祖”,认为其神灵一直在大海和江湖上奔波,扶危济困、庇护渔舟商船,和小孤山周边黎民百姓的平安,这便是宿松“妈祖文化”的起源。“

  宿松妈祖文化的发展得益于明太祖朱元璋,传当年朱元璋一次在鄱阳湖与陈友谅激战失利被困,欲奋力突围,又夜黑风高,辨不清方向,陈友谅水兵紧追不舍,正危急之际,朱元璋一抬头忽见东北向有双灯闪亮,心想是神仙指路领航,便朝红灯方向疾驶,顷刻船已到小孤山下,朱元璋转危为安,夜宿小孤山,梦见“小姑娘娘”,知突围脱险得益于神女相助。

  小姑妈祖宋时封“助顺安济广济惠济夫人”,元代以“海运效灵”赐额广济,加封“显灵”。朱元璋做了明王朝开国皇帝后,在洪武二年九月征南师还,旧地难忘,旧情难忘,便和军师刘伯温等一起路宿小孤山,感慨万千,写下了《宿小孤山》一诗曰:“龙兴凤驾出京都,百万雄兵驻小孤。千林红叶片时扫,万里江山一夜枯。荡荡乾坤归圣主,明明日月照皇图。梅花预报春消息,瑞气纷纷何处无。”更为感激的是“小姑娘娘”当年在小孤山顶悬双灯领航,突围“护驾”之恩,便加封妈祖为“天妃圣母”,一下把妈祖推到至尊高位,此时山上“惠济寺”也更名叫“天妃庙”了。到明永乐年间,再次加封“护国祜民妙灵昭应宏仁普济天妃”。每年正月十五、三月十三日遣官致祭。官制祭文曰:“维神下奠巨浸,砥柱中流。吴楚之镇,畿甸之喉,延揽万里,享祀千秋。利有攸往,唯神是求,迄今祭奠,以迓神庥,尚饷。”

  按旧志,明洪武、永乐、宣德、嘉靖间,俱有敇祭小姑山文,因各以时事为言,不具载。特即其可通行者录之。清朝加封“天后“,清康熙五十九年诏,直省、州、县皆立庙,乾隆五十三年,封加“显神赞顺”四字。嘉庆五年,加“垂慈笃祜”四字,六年封“天后”、父为“积庆公”、母为“积庆公夫人”,令地方官安设神牌于后殿,每岁春秋两季有司同日致祭。

  小孤山天妃庙旧有两处,一在江岸,明嘉靖间降敇重建,内有御碑亭,刻兴献帝诗一章,岁久江坍,庙毁。清康熙初,知县王民皥,询诸乡耆,告知昔年江坍漂没之基已成陆地,逐相故址按原貌重建。一在小孤山,旧建,明宏治时知县陈恪捐资修,己末知县施傅重修,乾隆间庙毁,总督高奏诂,已酉重建,有乾隆皇帝亲笔篆刻御书“灵昭江屿”的匾额。嘉庆间,僧西昭于麓募砌石台,修石级至殿,以便舟泊登山,并置天灯三妆亭上,照江夜行。山麓西北角之“一天门”山门为清顺治间宿松县御任知县孟瑄于顺治九年新建,门横额“启秀寺”三字为元代俞潮所书。

  明太祖南征班师回,宿小孤山题诗,并皇封妈祖为“天妃”、“天后”,又皇帝亲书匾额,制官制祭文,这些都说明了“天妃庙”的份量以及朱元璋对妈祖文化的影响,时至今日,宿松人一直把小孤山“天妃庙”称之为“国庙”,县佛教协会也设于此。每年正月初一,这里人山人海,焚香放炮、占卜问卦,祈求“娘娘”护佑者络绎不绝。还有逢古历三月十三日“小姑娘娘”诞辰日,和九月九日登高日,祭祀小姑娘娘的蒙难日,都有善男信女来此做庙会,热闹非常。皇帝和朝廷的厚重,更扩大了“妈祖”的影响,也是宿松佛教主流和妈祖文化的助推器。还有受妈祖佛教文化的影响,在宿松沿江沿湖水泽一带常有位显漂殍至,显灵于当地,里人立墓葬之,并建庙以祀,这些都属于妈祖文化的延伸和发展,其中有代表性的有五里乡的“龙王庙”,祀明万历九江知府、南昌刺史汪艈(字成甫);汇口的“萧公庙”,祀以祈水泽,神名天任,明永乐间敇封“英佑侯”;污池的“李公庙”,祀水泽神;千岭义乡的求应庵(张娘娘庙),庙号曰“真宾娘娘”;还有佐坝甘家嘴的殷公庙,祀殷天佑,都属这一类型。

  小孤山不仅是宿松的佛教名山,而且也是著明的风景名胜区,历史上曾有众多的文人墨客和政要为之作诗联对,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墨迹。其中作诗的有南朝的释惠标《咏孤石》;唐朝的顾况《小孤山》、释定法《题小孤》、蔡齐《小孤山》等;宋朝的王安石《咏孤山》、苏轼《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陆游《舟过小孤有感》、《咏小孤》、《观小孤山图》、吴澄《小孤山》等;明朝的朱元璋《宿小孤山》、刘伯温《小孤山》、觧缙《小孤山二首》、陈子宁《小孤山》、胡俨《小孤山》、黄翰《小孤山》、杨溥《小孤山》、朱永《小孤山》、朱祐杭《小孤山》、胡缵崇《登天柱阁》、王守仁《小孤山》、汤显祖《小孤夜泊》等;清朝的黄景仁《月光泛小孤山下》、《夜登小孤山和壁问韵》、张调元《小孤山•集句》、朱思位《登小孤山》等;作联的有清朝赵文楷、孟宣、黎心潭的《梳妆亭联》,曾国藩、朱仃云、李经希、张树建、贺德三、罗广熙、佚名(六付),与竹君人等的《小孤山联》;黄传焘、黄冈的《启秀寺联》、孟宣的《小孤山山门联》、左宗棠《小孤山天妃殿联》、彭玉麟《小孤山凌虚阁联》、李介明《小孤山文昌阁联》;民国时黎月樵《启秀寺》256字长联、释果修《禅房联》、萧树经《启秀寺联》、吴保仑《小孤山联》等。

  佛儒兼容相映成辉,深刻地体现了一种古老的思想精神文明,也是天地合一、社会和谐的哲理表现。

稿件来源: 宿松新闻网
阅读 957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