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长沙4月16日电(记者周楠、史卫燕)在我国长江经济带,面积达1154万公顷的湿地,因其强大的生态净化功能,被誉为“长江之肾”。在蓄洪抗旱、调节气候、降解污染、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它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多年以来,由于开发强度过高、保护力度不够等诸多原因,“长江之肾”遭遇了面积萎缩、生态系统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蓄水调洪能力下降、水污染严重等严峻问题。
近年来,针对这些问题,国家有关部委、长江流域各地启动实施了一批湿地保护与恢复重点工程。
历时9年构建发展的“长江湿地保护网络”,是我国第一个基于流域尺度的湿地协调保护模式,作用极为显著。国家林业局副局长陈凤学介绍说,它最初由国家林业局、长江中下游省市以及世界自然基金会联合发起并成立,此后这一网络拓展至长江全流域,网络成员已发展到长江流域12个省份。
记者了解到,依托这一保护网络平台,各种示范项目、培训、经验交流等活动积极开展,一批创新湿地修复、社会化管理、同步监测等湿地保护项目得到有效示范,数十万公顷湿地得以被修复。同时,通过网络年会、湿地使者行动等平台,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有关湿地保护的宣传活动,形成了促进湿地保护的良好社会氛围。
今年4月6日,武汉、南昌、长沙等8座城市园林和林业部门齐聚武汉,宣布成立长江中游城市群湿地生态保护联盟。多名专家称,如果借此建立湿地生态保护联动机制,形成全社会的合力,将是长江湿地保护的重大福祉。
沿江省市区的“自选动作”,也让人看到湿地生态系统修复和保护的美好前景。
因地处洞庭之南而得名的湖南省,是全国湿地资源最为丰富的省份之一。湖南省林业厅厅长邓三龙介绍说,早在2005年,湖南省人大就制定了《湖南省湿地保护条例》,成为全国第三个出台湿地保护地方性法规的省份。调查数据显示,到2015年底,湖南省湿地保护率达72.5%,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八百里洞庭”水体污染一度非常严重,湿地生态功能加速退化。近年来,当地政府铁腕整治,洞庭湖湿地生态环境逐渐好转。去年冬,西洞庭湖自然保护区的黑鹳守护站引来了78只黑鹳“过年”,创洞庭湖乃至东亚越冬候鸟迁徙路线上黑鹳一次性记录历史新高。另一端的东洞庭湖自然保护区,成为越冬候鸟、江豚、野生麋鹿的栖息家园,被誉为“拯救世界濒危物种的希望地”。
《洪湖水浪打浪》脍炙人口,洪湖美景深入人心。但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由于过度开发和管理失控等因素,洪湖水体污染加重。从2003年“洪湖湿地保护与恢复示范工程”启动以来,湖北省开始大规模的洪湖生态重建,通过禁止过度捕捞、修复候鸟栖息地、人工投放鱼苗、清除外来有害物种等方式,逐渐恢复了洪湖的生态环境。如今的洪湖,水清景美,环境比前些年大有好转。
当前,长江经济带建设已上升为国家战略,修复长江生态环境为各界所关注,为“长江之肾”的保护带来重大利好。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地理系教授李长安认为,一方面,长江湿地保护迎来新的历史机遇,长江流域各省(区、市)及湿地保护部门应把握好机遇。但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长江流域湿地保护仍面临严重威胁。
河海大学教授王超、湖南省环保厅副厅长潘碧灵等多名专家认为,长江经济带的湿地保护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管齐下、多措并举。他们建议要加强立法保护和制度保护、划定湿地保护红线、建立严格的环评制度、建立湿地生态保护考评机制和生态补偿机制、加强宣传构建全民保护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