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草网群   

江西在赶超中破解经济社会和生态协调发展难题

媒体:江西日报  作者:内详
专业号:鄱湖人家 2011/9/6 8:06:23

  新世纪新阶段,特别是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以来,敢闯新路的江西人,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创造性地践行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后发优势,以有效投资为抓手,以重大项目为核心,努力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通过坚定不移地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坚定不移地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江西在进位赶超中不断破解经济社会和生态协调发展难题,经济实力稳步提升,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并进,科技创新硕果累累,民生工程成就斐然,江西人引以为豪的生态优势得到进一步强化,赣鄱大地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环境更优美,一条继传统工业文明之后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新型文明之路在脚下延伸。

  国民经济进位赶超。5年来,省委、省政府牢牢把握科学发展这一主题,紧扣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抓住发展不足这个主要矛盾,从急剧变化的形势中捕捉新机遇、掌握主动权,团结和带领全省人民积极应对各种挑战,成功战胜了历史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特大洪涝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使我省的国民经济在新的起点上实现了大突破、大跨越、大发展。其一,江西人均GDP从1000多美元跃上了3000美元的重要新台阶,不仅大大快于发达国家和地区跨越这一阶段的时间,而且明显快于全国跨越这一阶段的时间,快于率先发展的沿海省份跨越这一阶段的时间。其二,9项总量指标在翻番中实现重大突破,即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销售收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服务业增加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进出口总额、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金融机构存款。其三,5类效益指标在转变发展方式中实现重大提升,即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不断提高,各级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能力进一步增强;现代高效农业方兴未艾,全省已认定27个省级以上现代农业示范区,休闲农业园区超过2000家,农家乐经营户超过1万家,优势农业区域化生产、集团化经营步伐加快;工业经济效益创历史最好成绩,2010年,全省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275.13%,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万亿元大关;服务业纳税能力逐渐增强,服务业税收已成为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初露锋芒,2010年,全省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340.77亿元,占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44.7%,增速大大高于其他产业的增速。

  产业结构更加协调。5年来,江西从处于工业化加速期的实际出发,以新型工业化为核心调整产业结构,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进程中,继续巩固和发展“二、三、一”的产业格局,三次产业内部结构日趋优化。全省三次产业结构由“十五”期末的17.9:47.3:34.8,调整为“十一五”期末的12.8:55:32.2,与现阶段工业化水平相适应的“二、三、一”结构得到相应的强化。从各产业经济增长贡献率来看,2010年我省三次产业贡献率分别为3.8%、71.2%和25%,与2005年相比,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了11.2个百分点,充分发挥了带动经济增长的主力作用。

  人民生活显著改善。5年来,全省各级党委和政府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视就业为民生之本,全面贯彻就业优先政策,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城乡居民增收,大力改善人民生活,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感不断提升。就业规模稳定扩大,2010年末,江西全社会就业人员总量达到2498.76万人,比2005年末增加222.06万人,增长9.75%;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较快,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跃上万元级新台阶,并向2万元挺进;消费水平大幅度提高,2010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06万元,比2005年增长73.8%,年均递增11.7%,与此同时,居民消费结构加快升级,从追求数量型向讲求质量型转变,恩格尔系数逐年下降。

  建设成就非同寻常。5年来,我省坚定不移地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努力形成科学发展抓项目的社会氛围,着力扩大有效投资规模,大投入带来大建设、大发展。基础设施有了根本性变化,在交通运输、邮电通信、电力和水利等基础设施领域加大投资力度,5年累计完成投资5545.01亿元,全省高速公路连续跨越2000公里、3000公里两大台阶,创造了令人瞩目的“江西速度”;重点工程建设突飞猛进,突出抓好高新技术产业项目、重大优势产业项目,促进项目集群、产业集群,“十一五”时期省重点工程建设投资规模达3003.62亿元,是“十五”期间的3.65倍;城乡面貌日新月异,加大力度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有序扩大城市规模,改善居住环境,省会城市南昌及各中心城市辐射能力和承载力增强,带动县域迅速发展,全省城镇化率由2005年的37.1%提高到2010年的44.8%,5年累计增加城镇人口402万人。

  科技创新成果丰硕。5年来,江西深入实施科技兴赣战略,不断增加科技投入,改善科研条件,推进人才队伍建设,以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为抓手,加快创新型江西建设步伐,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已经成为我省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引擎。科技成果层出不穷,“十一五”期间,全省专利申请、授权量达2.2万件和1.28万件,分别比“十五”期间增长40%和100%,26项重大科技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科技合作项目大量增加,我省大力实施科技大开放战略,加强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在争取外资、引进科技型企业、推进科技产业化方面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十一五”期间,累计争取国家科技项目2028项,经费14.62亿元,分别比“十五”期间增长161%和332%;高新技术产业快速成长,保持了30%以上的年均增长速度,高新技术产业对国民经济的拉动力日益增强,占GDP的比重节节攀升,并带动园区经济迅速发展壮大,形成了产业关联度大、专业化协作配套能力强等鲜明特点。

  节能降耗圆满达标。江西把节能降耗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突破口,紧紧盯住节能降耗目标不放松,狠抓节约资源这一基本国策的贯彻落实,严格执行能耗标准,按照优化增量、调整存量、上大压小、扶优汰劣的原则,毫不手软地淘汰钢铁、电力、水泥、造纸等行业的落后产能,促进传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能源利用水平,突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工程节能,积极引导发展清洁可再生能源,圆满达到了“十一五”节能降耗的目标。

  生态环境位居前列。江西深入实施“生态立省、绿色发展”战略,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为龙头,积极探索经济社会与生态协调发展的新路,不仅在短短5年时间里实现了人均GDP从1000多美元到3139美元的重大跨越,创造出经济发展史上的骄人成绩,而且保持和强化了生态环境优势,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方面,走在全国的前列。正在奋力崛起的江西,拥有全国一流的空气、一流的水质、一流的植被,生态环境质量居全国第四位。

  回顾5年来的发展历程,我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从省情出发,把加快发展和科学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初步走出了一条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的道路,在破解经济社会和生态协调发展难题的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就,也获得了诸多有益的启示。

  深化省情认识,继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地完善发展思路。一个地方发展得好不好、快不快,关键在于能不能从实际出发,不断探索和完善正确的发展思路。只有全面、准确、系统地把握省情,了解其历史和现状,把握其优势和劣势,洞悉其外部环境的变化及对本省的影响,才能制定出遵循客观规律、顺应时代潮流、切合当地实际的发展战略。进入新世纪以来,江西迎来了最好的发展时期,但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距。省情现状概括而言,就是生态环境好,发展势头喜人;但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欠发达的地位尚未改变。我省坚持已确定的指导思想和发展战略不变,从省情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践行科学发展观,在发展理念上,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把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强调既要兴赣、更要富民,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在发展目标上,致力于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建设充满活力、富裕文明、山清水秀、和谐平安的新江西;在发展视野上,坚持跳出江西看江西,立足未来看江西,把江西的发展置于全国乃至全球的发展格局中去谋划;在发展举措上,坚持以项目带动经济社会发展,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引领科学发展、绿色崛起,深入实施以新型工业化为核心的发展战略,深入实施统筹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大开放和改革攻坚战略,深入实施科教兴赣、人才强省战略,深入实施生态立省、绿色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创业富民、和谐发展战略,从而使江西经济社会发展跃上了一个更高的历史起点。

  突出生态特色,紧扣发展核心,昂起绿色崛起的“龙头”。实践证明,保护生态与发展经济,如鸟之两翼、车之双轮,相辅相成。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遵循人类文明发展规律,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切合江西发展实际,是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有利于促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促使生态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推动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迈进。其特色是生态,核心是发展,关键是转变发展方式,目标是走出一条科学发展、绿色崛起之路。抓好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就抓住了江西发展的关键,昂起了绿色崛起的“龙头”。我省围绕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制定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实施方案》和18个专项规划,编制了《鄱阳湖流域综合治理规划》,完成了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湿地候鸟、鱼类洄游、江湖关系等“六大课题”研究,组织实施了四大生态工程建设;在湖体核心保护区强化生态功能,在滨湖控制开发带构建生态屏障,在高效集约发展区注重集聚经济、人口,进行高质高效开发;通过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富有竞争力的优势产业,使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成为带动江西崛起的脊梁,进一步加快了科学发展、绿色崛起的步伐。

  以项目为抓手,高效扩大总量,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项目聚集了资本、技术、劳动力、土地等各种生产要素,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是加快发展的载体。没有项目,发展无从谈起。对于经济欠发达的江西,在坚持科学发展的前提下,做大总量是解决所有问题的“总钥匙”。我省把科学发展抓项目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紧紧抓住关系地方发展、有利于优化生产要素配置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紧紧抓住左右经济发展态势、带动作用强的重大产业项目,紧紧抓住提供就业岗位多、资源能源消耗少的重大服务业项目,紧紧抓住有市场前景、能富民强县的大量中小项目,努力形成用项目扩张总量、用项目优化结构、用项目增强后劲、用项目提升优势、用项目推动发展的良好局面。

  提升园区水平,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农业大省向新型工业强省转变。工业化是提高生产力水平的发动机,是变革社会生产方式的催化剂,是走向现代化的加速器。工业化水平的高低,代表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水平。我省深入实施新型工业化核心战略,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进一步发挥工业化与信息化在统筹城乡发展、解决群众就业、加快富民兴赣中的主导性作用。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摆在突出的位置,以工业园区为主战场,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大力促进信息技术与工业相结合,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与劳动密集型产业相结合,广泛采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努力形成低消耗、低排放、高科技、高效率、高就业率的新型工业化发展模式。我省通过着力提升工业园区发展水平,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有力地推动了由农业大省向新型工业强省的转变。

  统筹城乡发展,改变二元结构,大力促进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在农村,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协调并进的路子,是改变农村落后面貌,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我省一方面,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大强农惠农力度,不断巩固农业基础地位,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现代化;另一方面,从提高城乡融合度出发,按照产业集聚、功能完善、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各具特色的原则,着力做大做强中心城市,形成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强化中心城市特别是南昌的集聚和辐射功能,努力促进城市群的发展,以产业分工协作为基础,联动发展周边城镇和农村,促使城镇和农村之间人流、物流、资金流渠道更加顺畅,创造出更多的就业岗位,加快农村人口有序转移,加快新型城镇化发展。

  创新体制机制,优化发展环境,为跨越式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和可靠的保障。体制机制优势是最具竞争力的优势,体制机制保障是最根本的保障。体制机制决定发展环境,发展环境决定一个国家或地区吸引和聚集生产要素的能力,良好的发展环境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条件。5年来,我省着力深化改革,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打造环境品牌:坚持以党和人民的事业为重、敢于担当、勇于攻坚,肩负起攻克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这道难关的重任,积极推行公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切实推进产权制度改革,提高资本运作能力,建立比较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和比较健全的国有资产管理和监督体系,从根本上增强国有企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围绕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实行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中介组织分开,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建立健全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开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进一步促进经济市场化,充分发展各类要素市场,市场机制在劳动力、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明显增强;进一步改善政务环境、法制环境、舆论环境,营造激发全省人民创新创业的激情和动力的社会氛围,使江西成为广泛吸纳国内外生产要素的一方热土。

  ■彭道宾 彭禹诚

阅读 161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