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鹰潭讯 记者汤民报道:经过半年的实践与探索,鹰潭市大力推进的“农村卫生清洁工程”喜结硕果:他们创新的“5+2”垃圾无害化治理模式得到了省科技、环保、建设等相关部门的肯定,已在全市4000多个自然村组展开。
“5+2”模式成功的关键就是充分发挥了乡村党员干部和村民事务理事会的核心作用,激发了广大农民的创造力。该模式具有好操作、能承受、效果好等特点,便于建立长效机制。其基本流程是:村民将日常生活垃圾分离成有机、非有机垃圾后,用5种方法处理。春节前夕,记者走进月湖区童家镇下戴村、夏埠乡低坪村,贵溪市志光镇太上村,欣喜地发现,在这些村里家家备有回收袋、垃圾桶,建有沤肥窖,村村都有垃圾焚烧炉、处理池。面对询问,村民们回答:对可回收的塑料、书报等无机垃圾装进回收袋,卖到村收购点;对可发酵的剩饭剩菜、瓜皮果壳等有机垃圾倒入沤肥窖变成有机肥;对没有回收价值的非有机垃圾送村焚烧炉化为灰烬;对建筑垃圾则统一运往垃圾填埋池,或集中堆放以供村民回填整地使用,且做到垃圾污水入窖,灰土污泥入田。徜徉村中,户户门前实行卫生包干,每条村路和公共场所都划定为卫生责任区,由村民保洁工清扫。
走访中,鹰潭市领导坦言,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日益严重的农村垃圾污染与村民们要求改善生活环境的强烈愿望形成了发展中的矛盾,直接影响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为破解这一难题,该市将它作为加强农村文明建设、密切干群关系的重点工程来抓。去年6月,市里专门成立了农村卫生清洁工程领导小组,多次组织市、县、乡机关干部清理散落在村野的“白色垃圾”。33位市级领导与相关市直单位直接挂点到村组,每人建立一个联系点,依靠群众智慧探索垃圾处理的新方法、新机制,使之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他们提炼的“5+2”模式比“村集、乡运、县处”模式大大节省了垃圾处理成本。同时,他们发明的用于垃圾处理的焚烧炉、沤肥窖,不仅节能减排、经济实用,而且适合农村推广。这种垃圾处理模式,重在把住污染源头、培养村民清洁卫生习惯,政府除日常督导和支持硬件建设外,平日的垃圾清扫及处理不需投一分钱,而村民们每月每户只需缴纳3元至5元卫生费,就能创造清新宜人的生活环境,深受农民的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