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坚强领导下,在省直单位的精心指导和关怀支持下,三清山风景名胜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主动策应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战略,大力弘扬“尊重科学、务实创新、众志成城、敢于追梦”的三清山申遗精神,化危机为生机,变压力为动力,抢先抓早开展项目建设年活动,努力实践打造“国内一流、世界著名”风景区宏伟蓝图,有效推动了风景区各项事业全面进步。现就三清山近几年发展情况及今后发展思路向大会作个简要汇报。
一、近几年发展情况
近年来,我们紧紧围绕“国内一流、世界著名”风景区目标,全力申报世界遗产,扎实推进项目建设,大力实施“强化保护、狠抓管理、加快发展、积极富民”四大举措,实现了三清山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1、强化保护,在保护中求发展。在三清山230平方公里的管辖范围内,通过核心区旅宿下迁、调减服务区建设规划、认真开展科考研究、实行共建共享等措施,对景区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虫一鸟都进行了有效保护,使景区的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并有成群的鸳鸯首次出现在景区。特别是申遗过程中形成的法律保护、规划保护、行政保护、科技保护、共建共享保护理念和措施,得到了国内外遗产地管理者的充分认可和高度评价,去年已有代表国内一流管理水平的九寨沟、峨眉山、黄山、张家界等20余个风景区来三清山学习遗产保护和管理,黄山风景区还派3名干部挂职跟班学习;去年10月,应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推荐,我们赴韩国参加世界遗产研讨会并作了遗产保护管理经验介绍。
2、狠抓管理,在管理中求突破。管理体制方面,通过地方性立法,明确了三清山管委会依法代表市政府对三清山风景名胜区各项事务统一管理,行使行政管理和行政许可职能。运行机制方面,推行风景区党委领导下的政企分开,组建国有独资“上饶市三清山旅游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实现了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分开。景区管理方面,投入3.6亿元拆除各类违章建筑10万平方米,对核心区12家宾馆山庄近3000个旅宿床位全部下迁,关闭沿线采石采矿企业106家;新建遗产展示中心和景区视频监控系统,设立森林防火、交通监测、大气监测等管理站;每年投入200万元绿化经费,实施“景区全绿化、道路林荫化、农村生态化”工程;对景区讲解员实行挂牌上岗,对轿夫实行单双号科学运营,规范了导游、轿业、网点服务和景区游览秩序,特别是泰山管委会邀请三清山轿夫赴泰山承担国家部委的接待工作。
3、加快发展,在发展中促提升。旅游经济方面,从2003—2009年7年时间,实现了游客人数从10万到200万的跨越,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长超过20倍。景区建设方面,通过开展项目建设年活动,调度安排了80个项目、30亿元投资,全年共开工、竣工项目58个,占总调度项目数的72.5%(五星级酒店3个、四星级酒店7个);累计完成投资11.6亿元。招商引资方面,着重加强了与北京用友集团、香港王氏港建集团、香港宏达国际投资有限公司等大企业大集团的联系对接,全年共引进项目22个,实际进资7.2亿元,其中与用友集团签订了总投资达6.2亿元的三清书院项目,与香港宏达国际投资有限公司签订了总投资6000万美元的三清山银湖湾服务区整体开发项目。品牌创建方面,2005—2008年,集中全力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经过三年艰苦努力,三清山在第3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当前正在开展世界地质公园和5A级旅游区创建工作。
4、积极富民,在富民中促和谐。在处理遗产保护与群众发展的关系上,我们始终坚持共建共享理念。创业方面,引导群众参与旅游经营服务,大力实施“千户万床”农家乐工程,目前辖区已发展农家乐1320户,吸纳从业人员近万人,促进农民户均增收3万元;引导农民进入景区从事资源管护、卫生保洁、轿业服务、导游服务、餐饮服务等,间接拉动就业5万人。政策方面,在全面落实国家强农惠农政策基础上,将景区山场全部纳入公益林管理,将国家补偿基金全额直补给林农,管护经费由财政预算安排;积极实施生态移民,把分散居住在深山区的群众搬迁到旅游集镇和中心村落生产生活,让群众共享旅游发展成果。
通过20余年的探索、积累和创新,特别是近几年申遗之路,三清山已经走出华东、走向全国,正在向世界挺进,成为江西在全国乃至世界的一张名片。三清山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具备了做大做强旅游产业、服务全省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二、今后的发展思路
2010年,我们将紧紧抓住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这一宝贵机遇,突出抓好“抓转型、强攻坚、促提升”三大重点,全面打响项目建设攻坚战,力争实现社会固定资产投入、招商引资同比增长40%,旅游综合收入、财政收入同比增长30%,旅游人次280万、综合收入28亿元。
(一)集中精力抓转型,加快打造“国内一流、世界著名”风景区进程
1、做优旅游产品。把风景区、服务区、大交通、旅行社、宾招服务等视为一个产品来打造,通过创评国家5A级旅游区和申报世界地质公园等品牌创建活动,提升旅游产品含金量;通过对旅游产品进行统一包装、整体营销,提升旅游产品知名度;通过继续完善游览区、加快建设服务区,规范提升宾馆、旅行社、经营网点等服务,让游客进得来、留得住,可享受、可回味,真正把三清山打造成一个优质的旅游产品。
2、做大旅游产业。在完善设施和提升品质上下功夫,从提高旅游接待能力、完善旅游服务功能方面寻找着力点,加快编制与六要素相配套的产业发展规划,重点加快建设与六要素配套的产业项目,加快推进枫林管理中心、三清书院、演艺中心、杏花街改造、银湖湾整体开发等一批高档次的星级饭店、文化休闲、会展场所、餐饮购物场所建设,实现六要素全面发展。
3、加快产业升级。制定景区产业升级发展规划和相应配套政策、措施;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积极探索企业化、市场化开发经营之路,认真实施培育企业上市工作,形成以资源为依托、以资本为纽带、以市场为动力的产业发展模式;推进旅游产业市场化、规模化、集群化发展,推动旅游产业由单纯的资源与市场模式,向深层的资本和品牌形态转变。
(二)全力以赴强攻坚,加快推进以产业支撑项目为重点的服务区建设
1、加快建设一批重大产业支撑项目。加快枫林管理中心、三清书院、演艺中心、特色购物街、高星级酒店等一批重大产业支撑项目的落地和推进,重点打造以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为建设标准的枫林梦幻小镇,争取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建设高档次的三清山国际旅游度假区,规划建设一批与景点相配套、相协调的高档次休闲度假设施,提升三清山旅游承载功能和产业层次。
2、加快建设一批重点基础设施项目。从游客可进入、可停留、可欣赏、可享受、可回味的层面,加快景区道路、停车场、内部交通、南部索道、供水供电、污水处理、邮政服务、银行刷卡服务等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步伐,继续加快金沙游客中心、三清山博物馆、数字三清和水源工程等在建项目的推进步伐,最大程度的完善接待设施、丰富参与项目、提升服务水平。
3、加快建设一批重点民生工程项目。围绕让群众“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民生工程建设目标,加快建设农村公路、安居工程、中小学危房改造、农村饮水安全、农村卫生服务体系、三清山福利院等民生工程,切实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切身利益问题。
(三)千方百计促提升,加快形成有利于提质增效富民的良性区域经济体系
1、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加快引进、建设一批产业支撑项目,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附加值高的休闲、会议、度假、购物、娱乐等配套产业,扩大税源;积极探索风景区特定区域经济的发展新模式和新范畴,将资源的保护力度和可持续发展问题、休闲业开发的力度和深度问题以及现代高智产业的发展问题列入风景区的产业发展布局中。
2、提升管理服务水平。全面实施《旅游服务质量提升纲要》,积极实施旅游环境卫生、旅游安全、节能环保等标准,重点保障餐饮、住宿、公厕等公共场所的卫生质量;提升党员干部服务企业、服务群众的水平,提升一线员工服务游客的水平;加快推进数字三清建设(指挥中心、智能化售检票系统、电子商务系统、智能语音系统等),积极开展旅游在线服务、网络营销、网络预订和网上支付,提升景区和旅游企业信息化服务水平。
3、提升群众生活水平。按照标准化、规模化、特色化要求,深入实施“千户万床”农家乐工程,打造一批高档次、高品位农家乐典型,促进乡村旅游快速发展,让群众把资源优势转变成加快发展、增收致富的优势,实现景区发展带动农民致富;加大资金投入,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打造一批具有三清山特色、形成三清山风格的新农村示范点,不断优化农村生产生活环境。
当前,三清山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我们将进一步坚定信心,再接再厉,扎扎实实做好各项工作,为三清山打造“国内一流、世界著名”风景区奠定坚实基础,为建设鄱阳湖生态旅游示范区做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