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草网群   

百万江西移民经瓦屑坝迁出

媒体:内详  作者:内详
专业号:鄱湖人家 2013/11/8 7:31:10


赣皖鄂语言习俗留下移民印记 鄱阳县拟建博物馆记录历史

  瓦屑坝,位于鄱阳县城西10公里的莲湖乡,是江西移民向湖北、安徽方向移民的最后集中地点。据考证,这里是古代鄱阳湖地区的水运交通枢纽,加上优良的土质资源,制陶工场规模宏大。这里的陶瓦曾销往全国各地乃至皇宫作建筑之用。11月6日,“赣鄂湘皖文化行”走进鄱阳湖瓦屑坝,感受江西独特的移民文化。

瓦屑坝门楼

  10公里瓦屑陶片成历史遗证

  瓦屑坝本是鄱阳湖畔的一个古老渡口,昌江、信江从这里入大湖,相传曾是豪门望族聚居的地方。这里还是出名的制陶工场,传说姑苏陶人看中了这块“风水宝地”的水质和泥土,在此开场制陶,使无数的陶瓦进入了天南地北、千家万户乃至皇家宫殿。

  走在村中小路上,脚下全是白色或青色的瓷片。据当地村民介绍,整个坝上和村庄下面全是瓦屑和瓷片,最厚的地方有3米。在西汉时期,这一带是烧陶制瓦的繁华工业区。

  南京工程学院学者张靖华多次来到瓦屑坝考察,并发现了多处马蹄窑和龙窑。他在调研报告中写道,瓦屑坝原是繁华的陶瓷工业区,后因黄巢起义,战火四起,烧陶制瓷的匠人去了姑苏、浮梁,这里才衰落了。连绵10公里的瓦屑陶片,就是历史的遗证。

  百万江西移民经瓦屑坝迁出

  在中国移民史上,早有“北有山西大槐树,南有江西瓦屑坝”之说,“瓦屑坝”与“大槐树”并列成为中国八大移民圣地之首。一个鄱阳湖的渡口,为何会成为江西移民的集散地呢?

  鄱阳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操海鹏告诉记者,宋元之后,随着全国经济重点的南移,江西一跃成为全国首富,人口之众也是首屈一指。元末农民大起义的残酷战争,造成了鄂皖豫川等地大片土地荒芜。战争结束后,为了发展经济,明朝统治者开始从江西等地移民,瓦屑坝这个古老的渡口自然成了江西官方首选的移民集散地。

  历史上曾有“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的说法。江西移民有200余万,而从瓦屑坝移民多达百万人,由鄱阳湖入长江,再迁往皖、苏、鄂、川。以安徽安庆为例,有人统计,瓦屑坝移民从洪武三年到永乐十五年(1370-1417)历时48年。到洪武二十二年(1389),安庆42万居民有27万来自瓦屑坝。

  “解手”成为上厕所代名词

  据介绍,与瓦屑坝移民相伴的还有许多生动的传说。比如:湖北、安徽很多地方把上厕所称为“解手”,当地人解释说,因为其祖先是被捆绑着用船押运来的,途中要方便时,需先请求押送官兵解开手上的绳索,于是“解手”便成了上厕所的代名词,一直沿袭至今。

  此外,鄂东、鄂北把“去”读成“及”,把动词“站”读成“集”,这都是地道的饶州口音,是鄱阳湖地区的文化遗存。现今武汉还有鄱阳街,汉川有江西垸,蕲春县有瓦屑坝,四川有移民碑。

  据《中国移民史》等相关资料记载,江西瓦屑坝是中国八大移民点中移民数量最大、历史名人最多的“移民圣地”。清朝的“父子宰相”张英、张廷玉;清代被誉为“国朝第一”的书法家邓石如和他的六世孙“两弹元勋”邓稼先;北洋政府首脑段祺瑞,他们的祖籍都这样记载着:鄱阳瓦屑坝。

  皖鄂川移民后裔组团来鄱寻根

  近几年,全国各地来瓦屑坝寻根的移民后裔纷至沓来。当地一位80多岁的老人告诉记者,前来寻根的人多来自安徽、湖北、四川,一到村里就寻找土坝,寻找古樟,他们祖先登船远去时记得渡口那棵古樟,都问古樟在不在,古樟成为他们祖先离开故土最后的回忆。

  老人说,前来寻根问祖的后人,有的三叩九拜,有的大哭呼喊“我回来了”,场面非常感人。在举行完祭祖仪式后,他们都会小心翼翼地捧起一坯泥土,包好它,再黯然踏上归程。

  操海鹏告诉记者,该县正拟对瓦屑坝进行保护性开发。重现移民圣地,复制古代制陶基地,建立移民历史博物馆,恢复移民码头。他表示,也欢迎移民后裔能够参与瓦屑坝的保护与发掘。

  文/图记者陈文秀李龙

阅读 328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