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政府网10月26日讯 近年来,江西南昌市委、市政府始终把湿地保护作为生态文明建设基础工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民生工程、提升南昌城市品位形象的品质工程抓紧抓实抓好。
一是高位推动。书记、市长等市领导十分关心国际湿地城市的创建工作,多次专门听取工作汇报;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把国际湿地城市创建列为重要议事内容,及时研究、协调解决相关重大问题,有力推动创建工作和湿地保护工作;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了专门的创建办公室,召开了全市动员部署会;市政府建立创建工作调度会机制,及时安排具体工作。同时,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的湿地保护委员会,成员包括各级政府、各相关部门负责人。在市委市政府重视支持下,南昌市在众多参选城市中获得了综合前三的好成绩,国家林草局已向《湿地公约》组织推荐南昌市参与国际湿地城市遴选,若通过国际湿地公约组织认证,将在2021年武汉召开的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上授牌。
二是创新机制。创新生态文明考核工作机制,对部门、县区生态文明建设情况,实行评价考核制度。湿地率和湿地保护率等是其中重要的考核指标,明确规定了湿地保护率的考核办法,对湿地保护管理、省级以上湿地公园建设和开展湿地资源保护专项整治的情况进行考核,通报考核结果。
三是加强宣传。建立了南矶湿地自然教育中心、艾溪湖森林湿地中心。同时,积极开展宣传教育活动进校园、进湖区、进社区,营造“人人爱护湿地、人人保护野生动物”的浓厚氛围。比如:开展了“爱鸟周”、“世界湿地日”、“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月”,也包括正在举办的“鄱阳湖国际观鸟周”等主题活动。在宣传创建方面,进行了全媒体宣传推介活动,制作了一批高质量的宣传视频、在电视、地铁上滚动播出;在市级主流媒体开辟专栏,多方位、多角度报道湿地保护修复与合理利用情况;印发了《南昌印象》、《今日南昌》等宣传册,展示湿地生态风光,增强市民的知晓度、自豪感和使命感。
四是专项整治。南昌市每年都会开展各类专项整治行动,近几年组织开展了“湿地保护百日专项整治行动”、“鄱阳湖区越冬候鸟和湿地保护专项行动”等湿地保护专项行动。近三年来,各类行动共计开展巡湖巡护2000余次,出动人员3000人余次,解救放飞候鸟4000余只;拆除湖区非法围堰三处,平毁围堰长度达1.5万余米。同时还在南矶湿地保护区、青岚湖等鄱阳湖重要湿地区域设立了视频监测监控站点,加强了重要湿地全天候监测能力。通过贯穿各类专项整治行动和加强保护监测,基本杜绝了沿湖地区湿地开荒、湿地保护区违建等非法行为,盗猎现象基本杜绝,有效守护了湖区湿地资源。
五是制度保障。建立了较为系统的湿地保护管理法规体系,出台了《南昌市湿地保护管理办法》,明确了各级政府、各部门的职责;提出湿地实行分级保护和名录保护管理,并明确了各类湿地的管理要求。相继颁布实施了《南昌市城市湖泊保护条例》、《南昌市赣江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南昌市青山湖保护条例》《南昌市军山湖保护条例》等,形成了“一河一策、一湖一法”的保护管理模式。此外,还制定了水资源保护、点面源污染防控等方面一系列水资源保护规章。
六是分级管理。基本建成了“以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基础,省级湿地公园为补充”的湿地保护体系,健全了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专职管理机构,在市、县两级都建立了湿地保护管理机构。采取灵活管理方式,城市湿地公园实施“专湖专管”保护,城市内湖采取“政府监管、企业代管”模式,有效破解保护与利用“难题”,取得显著效果。结合自然保护地优化调整,谋划将鄱阳湖重要湿地全部纳入自然保护地保护管理体系,湖区湿地保护管理能力将进一步升级。
七是源头治理。从源头开始,控制水污染排放:落实了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由90%提升到100%;优化畜禽养殖空间布局,建立完善全市畜禽粪便处理设施,构建畜禽污染收集、处理、资源化利用全产业链;通过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治理种植业面源污染;划分水产养殖的禁养区、限养区、养殖区,实行“人放天养”;不断加强全市港口船舶污染治理,推进全市城乡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提标改造;实行污染物总量减排,推进工业企业清洁生产和工业集聚区污染治理。
八是科学利用。全市各县区城区依托城市内湖打造城市湿地公园10余处,建设赣江、抚河沿岸的城市景观带,改善城市人居环境,为市民提供了休闲游憩场所。高新区将原本作为建设用地的艾溪湖周边土地因地制宜,还原自然生态,坚持原土护坡,缓处草坡入水,陡处生态绿格网保护,保留一块面积达2600余亩的城市“绿肺”—艾溪湖湿地公园,让市民体验独具特色的城市旅行。南昌县将投资2.3亿用于抚河故道、雄溪河湿地修复改造和抚河湿地公园建设;红谷滩已投资4.9亿打造九龙湖湿地公园等。
九是社会参与。注重调动方方面面的力量,积极参与湿地候鸟保护。南矶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创新实施了“点鸟奖湖”活动,鼓励当地渔民在候鸟越冬的关键时期,协同保护区共同做好候鸟栖息地的保护管理,缓解了渔业和保护的冲突,改善了候鸟栖息质量,为湿地生态补偿提供了有益尝试,得到了专家和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广大志愿者和大学社团常态化开展了“青清行动”、“我是‘河小青’”等志愿者活动。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国际鹤类基金会等民间团体,也积极参与南昌湿地候鸟保护。(罗晓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