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草网群   

藜蒿炒腊肉 地头蛇炒不过强龙

媒体:内详  作者:内详
专业号:鄱湖人家 2012/4/19 7:23:44

说起南昌的特色菜,总离不开“藜蒿炒腊肉”。眼下正是藜蒿大量上市的时候,而藜蒿的种植却在南昌遭遇本地品种缺失、技术管理混乱、产业水平低等一系列难题。

外地品种受青睐

藜蒿本身是鄱阳湖的普通水草,这道菜最早是生活在鄱阳湖边的渔民发明的,因其烹饪后具有一股特殊的水草清香,慢慢传入南昌百姓的餐桌,成为南昌的一道名菜。而如今,南昌人吃的藜蒿很大程度上却不是鄱阳湖的品种了。

4月17日,在红谷滩新区茗园路农贸市场,记者发现有二十多个摊位经销藜蒿,藜蒿因为品种不同售价差别大。摊主进货渠道大多来自蔬菜批发市场。36岁的摊主李福兴说,最近每天都要进150公斤藜蒿,到中午的时候就全卖完了。不过,他的藜蒿都是南京运过来的。

李福兴告诉记者,南昌本地也有藜蒿大棚,不过由于土质的原因,本地大棚种植的藜蒿口感并不好,卖价要便宜点,大概每公斤3元到5元。南京的则要卖到6元到8元。春节期间,李福兴每天要卖出近2000公斤藜蒿,虽然现在大量鄱阳湖野生藜蒿上市了,但买的人并不多。

本地藜蒿产量低口味不佳

鄱阳湖的野生藜蒿卖价最高曾经达18元/公斤,近年来本土种植的藜蒿缘何大受冷落?南昌市农业局经作处处长吴斌介绍分析,现在市场上卖的藜蒿主要是从云南等地引进的品种,亩产能达到1500公斤到2500公斤。而鄱阳湖边的藜蒿品种即使种在大棚里,亩产也只有500公斤左右,并且味道没有外地引进的好,市场反响不好,种植户觉得不划算。

在南昌(深圳)农产品批发市场,最近鄱阳湖的野生藜蒿每天到货量有四五十吨,由于野生藜蒿上市量大,价格与大棚种植的价格相差不大。吴彬说,南昌及周边地区其实也有人尝试着改良本地藜蒿的品种,但20多年了,技术上还是很难达到要求,一直没有成功,目前市场上已经很难找到真正鄱阳湖的藜蒿品种了。

种植散户多靠天吃饭

不仅是品种缺失问题,目前,南昌市发展藜蒿种植有不少不足的地方,比如种植规模分散。从种植藜蒿规模来看,基本上都是散户,大户不多。从产量来说,满足不了南昌市居民的需求。一位蔬菜经销商说,藜蒿种植大户很少,每次都要跑好多家才能收购到一车,不仅增加成本,收购时也感觉很累。

技术管理上,我省藜蒿大棚种植还缺乏成熟的技术保障。在南昌县幽兰镇,记者看到一些散户种植的大棚都是简易竹棚,当问及有什么防护灾害措施时,一农户漫不经心地答道:“打药防虫就好了,别的就只有看天了。”如此技术管理下的藜蒿种植,产品质量、产量都难以保证。

据了解,南昌藜蒿产区中介组织或专业合作社组织很少,农户都是分户生产、分户销售,没有品牌意识,大部分种植户都是坐等菜贩子来田里头收购,价格较低、效益较差。

南昌市农业局相关人士告诉记者,本地的大棚不能和北方的暖棚相比,本地大棚主要起到遮雨挡风的作用,而北方的大棚可以控制湿度、温度、光照等因素。他说,并不是南昌不引进先进的大棚技术,主要是因为这边的地下水位高,大棚里很容易蒸发出水蒸汽,使大棚的湿度达到90%以上,远远超过蔬菜适宜的65%到80%湿度要求。

尽管如此,南昌市农业专家称,南昌藜蒿种植还有很大提升空间。他开出了一剂“药方”,建议实行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引导农户依法自愿有偿原则,进行土地流转,创建种植大户,催生经营龙头,建立专业合作社和藜蒿产业协会等组织,鼓励支持种植大户、农村能人、企业牵头,充分发挥示范带头作用,提高组织化程度和市场竞争力。

本报记者 徐黎明 实习生 艾梦龙

(本文来源:大江网-江西日报 )netease
阅读 440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