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草网群   

鄱阳湖文化生态系列:渔业文化篇

媒体:长江周刊  作者:同上
专业号:鄱湖人家 2008/8/9 13:29:16

江南鱼仓渔事盛

鄱湖之美在水产

  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水域辽阔,物产丰富。千百年来,它以独特的风姿吸引着国内外来此观光的游人。

  水产丰富的鄱阳湖堪称祖国江南的鱼米之乡,又是江西境内的聚宝盆。辽阔的水域盛产各种水产。在我国的湖泊中,鄱阳湖具有最大的淡水生产养殖水域,是长江中一些珍贵的鱼类漫游、产卵与养肥的场所。就目前尚未开发水域的零星统计,仅鱼类已达到130多个品种。各种名贵鱼类主要有中华鲟、扬子江鲟、长江鲥鱼、鳜鱼、石鱼、短吻银鱼、鲤鱼、鲫鱼、乌鱼、鲶鱼、翘嘴红鱼、密鲷鱼、餐条鱼、鲚鱼、比目鱼、彭泽鲫鱼、太平石鱼、鳊鱼、蒙古红鱼等等。

  世居一方的人们,正是倚靠着这丰富的水产资源,使得江西地区鱼餐业以各种各样的美味著称于世,独占鳌头,成为八方来客首选的佳肴美食。众多名优水产品经当地名师的精心烹制,可做出无以数计的美味佳肴,烹调出鱼面、银鱼千刀汤、鲤鱼跳龙门的活菜,脍制出以刀工精细、构思巧妙而独具特色的江西全鱼宴席,那种高妙的烹调技艺,让人惊叹不已。

  被列为传统系列的鄱湖三鲜,即银鱼、鳗鱼、凤尾鱼。这三味鱼属众多品种中的上品,产量又高。在鄱湖一带,鄱湖三鲜是家喻户晓的名品水产。鄱湖银鱼是一种回游型的,每年春夏到这里产卵,到了桂花飘香的秋季,是捕银鱼的旺季。鄱湖银鱼通体透明,洁白无暇,肉质细嫩,味道特别鲜美,有益肝补肾填精健脑之功效。尤以都昌黄金嘴西湖渡产的红眼银鱼最为名贵,历为进贡皇上的贡品。银鱼干经精美包装后成为馈赠礼品,畅销世界五大洲。鳗鱼也是上等食用鱼。凤尾鱼呈银白色,体形狭长侧薄,尖如刀,尾如凤,因此得名。凤尾鱼的名称据传还是三国曹操品尝后所赐。

  鄱阳湖里蚌壳多,解放前都昌周溪就有不少人下湖捡蚌生产钮扣。解放后钮扣生产发展很快,许多客商云集“钮扣之乡”。进入上世纪七十年代后,“钮扣之乡”率先转产用蚌壳加工珍珠核,利用水面养珍珠。从此,都昌周溪已发展成为中国的淡水珍珠之乡,珍珠产品占全国80%,珍珠工艺品已打入世界国际市场。

  江西美在鄱湖,鄱湖美在水产。鄱阳湖至今仍属“深藏闺中人未识”的处女湖,就像当初少有人知道西双版纳和九寨沟一样。随着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圈的推进,鄱阳湖造福江西人民的美好梦想实现,一定不会很遥远。(李辉柱)

九江渔业放异彩

  九江南倚匡庐,北枕长江,萦绕鄱阳湖,自古以来就有“天府”之称,是一方集军事、政治、经济、文化重镇之宝地。以渔业而论,堪称“江南鱼仓”。

  宋代诗人白玉蟾的名句“长江浩浩送千古,江流不断鱼龙舞”生动地描绘了九江渔业的优势和发展前景。据1937年原江西省国民政府出版的《经济旬刊》第九卷第二期记载:全省从事主业渔户有7500户,15000人,其中湖口县就占有700户,1400人。全省鲜鱼的产量达412,400担,湖口县就占有35,000担。当时赣北水产最丰有九江、都昌、星子、瑞昌、彭泽、湖口六县。由此可见,历史上九江地区的渔业生产,无论是鱼苗生产、成鱼生产(包括加工)还是从事渔业生产的户数、人数,在江西全省都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

  九江有着悠久的渔业史。从湖口石钟山发掘的西周遗址中,就有鱼骨、陶网坠等。九江的鱼苗生产始于唐代。唐以前,渔业的主要对象是鲤鱼。可是到了唐皇李世民时代,因李和鲤谐音,有犯皇室之嫌,故而当局勒令,谁捕到鲤鱼就要放生,谁卖鲤鱼就要受罚。于是渔民们不得不寻找新的鱼种来代替鲤鱼。就这样,青鱼、鲢鱼、鳙鱼、草鱼等四大家养鱼的养殖业便应运而生,开始繁荣了。据1931年江西省《九江湖口等七县渔业调查报告》曾记载了九江的鱼苗生产情况:“以九江之官牌夹、白水港、回峰矶、城子镇四处为盛。”

  哪里的水多,哪里的鱼就多。九江水域资源相当丰富,在长江中下游地区雄踞前列。占全市国土面积17%的水域是全省总水域的20%,达到495.2万亩。九江的鱼类品种达到118种。除“青、草、鳙、鲢”之外,著名的银鱼、中华鲟、杨子江鲟、鲥鱼、彭泽鲫鱼、石鱼、鱼回鱼等名贵鱼种均有生产。

  新中国成立以来,九江的渔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先后在长江沿岸和鄱阳湖区开发了太泊湖、芳湖、赤湖、赛城湖、黄茅堤、新妙湖、八里湖、南民港、造湖、寺下湖等一大批水产养殖杨,在各县都建有商品鱼基地,开挖了精养鱼池近2万亩。随着改革开放事业的不断发展,水产科技队伍的不断壮大,各项科研成果得到广泛扩大,如《彭泽鲫鱼选育研究》、《8万亩中小型湖泊养鱼综合增产技术》、《柘林水库万亩鱼珠综合养殖》等项目均获国家农业部和全国科技成果博览会的金、银奖。

  顺应历史的发展和社会人民生活的需求,九江渔业在前进中发展,在发展中加速和创新,产量产值得到持续增长,水产品总量已跃居全省第一,产值占全市农业总产值近20%,成为农业中的支柱产业之一。

  纵观全市渔业发展现状,可以用这样几句话来概括:全市大水面渔业开发计划已全面实施,其特点是国有民营、股份经营、分而治之、以小治大的决策已初见成效;全市特种水产养殖已在大范围崛起,形成了东鳖西珠中鳖蛙的独特发展态势,体现了现代化高科技规模经营与一村一品发展养殖的水产新格局;水产加工日趋兴旺,畅销海内外;统一规划,大水面开发,大力推广特种水产,大力发展水产加工已初具规模,产值连年翻番。

  九江渔业的发展不仅有利于九江农业的发展,而且对促进和宣扬九江的饮食文化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浔阳鱼席早已为中外食客熟知,以鱼做的各式各样的美味佳肴更是九江名餐饮企业广招天下客的拿手好戏,对推介九江,发展九江的旅游事业作出了贡献。(方日威)

渔业传说各缤纷

  在鄱阳湖未禁渔休养以前,每年春、秋、冬为捕鱼季节。千百年来,鄱阳湖的渔业传说盛传不衰,像一朵朵奇珍异葩绽放光芒。

  解放以前人们使用粗布加上麻作为原料,通过捆卷的方法制成鱼网。在星子县一带,传说当初人们并不会编织这种网,渔民们捕获的鱼较少。一位从湖北嫁到该县李村的女子,把家乡的织布网编大网的技术传授给当地渔民。由于渔具的更新,这一带渔民的收成也大为增加。这种布网易烂,韧性较差,人们就用柿子汁染布网,增加其坚韧性。据说在每次外出捕鱼前,大家都要先到老爷庙烧香祈祝寿,在正式捕鱼的当天凌晨,几百个男人同一时间下湖捕鱼(女人不许下湖),放鞭炮,按照事先划好的作业区域捕鱼,一去就是三个月。

  相传星子县水域上往来舟辑的赋税由该县泊头李村管理,但是强盗经常出没,破坏税赋收缴与渔民作业。以武术闻名的泊头村村民李老三决定教训强盗。他飞跃至强盗乘坐的帆船桅杆上,穿破船盖刺伤强盗的双眼。不久,强盗夫人前来报仇。她看见正在放牛的衣衫破旧的李老三,误以为是伙计,问他是否认识李老三。李老三说等他帮牛洗完了脚再带她去找,说完用两只手抓一头牛的四只蹄放在一个水塘里洗洗,然后带她到村庄去。结果女强盗无功而返。没过几天,女强盗又来了。李老三头顶200多斤的舂米器,手提茶壶,给她倒茶水。女强盗识破了此人就是李老三,于是,两人就来到沙地比武,苦斗几百个回合难分胜负。打着打着,李老三无意中看到脚下的沙子,灵机一动,忽然人往地一落,顺手抓起一把沙子洒向女强盗的眼睛。李老三见对方倒地,扶起对方与她握手言和。从此,李老三威名远扬,鄱阳湖星子水域平安很久,这一带的渔民又安全下湖捕鱼。

  据统计,鄱阳湖鱼类有20多科、110多种,关于鄱阳湖鱼类的传说,或神奇,或悲惨。

  最为悲惨的莫过于白豚和江豚的传说。相传从前,鄱阳湖滨有一户渔民,老婆早死,有一女儿,二人相依为命。这年,鄱阳湖大旱,湖水干枯,无以生计,渔夫只好将8岁的女儿卖给城里有钱的人家做丫环,自己外出逃荒十几年。后来,这个渔夫在外地发了大财,于是回乡建屋造房,买田置地,并常常进城寻花问柳。有一次,他花重金得到妓院刚来的一位美貌出众的少女。在他们同房的第二天早晨,他从背后看着正在梳妆的妓女,觉得很像自己的前妻,忙问她的身世。听完妓女的回答,他心中一惊,这不就是自己多年未见的女儿,便含泪认亲。当得知自己是渔夫的女儿,妓女羞愧万分,无颜立世,便投鄱阳湖自尽了,变成了白豚,深藏水中。渔夫出门追赶,最终还是晚了一步,悔恨万分,自己也投湖自杀,变成了江豚。江豚总是不停地追逐白豚,也就是渔夫在追赶女儿。从此,鄱阳湖的渔家们视江豚为不祥之物。(吴彩云)

鄱湖渔歌四面闻

  渔歌是流行在江西沿鄱阳湖的湖口、星子、都昌、鄱阳、余干等县及沿湖地区的一个深受渔民喜爱和广为流传的歌种。

  自古以来鄱阳湖就是我国富饶的淡水鱼库,是个天然捕猎港。鄱湖沿岸有的渔民鱼汛时出湖打鱼,农忙时又从事农田生产;也有不少地区以渔业为主,并兼营水上运输,驾着木帆船走南荡北,成年累月在水上过活。正如歌中唱“我们抛妻别子外出谋生,妻儿老小牵肠挂肚,盼望着亲人安全回港。”当妇女们从事织网等渔事时,也用悲切的歌声叙述自己的遭遇及渔家苦难的境况。如《我想情哥日落山》(望郎歌):“我想情哥日落山/,想郎不见没郎难/。想郎想得肝肠断/,望郎望得眼底穿。”

  渔民们在极端艰苦的生活中,不仅用歌声倾吐苦水和对亲人的怀念,当他们在平静湖面上行船、摇橹、捕鱼时,也以歌声找乐趣。沿湖地区的广大渔家,在摇橹、行船时,喜欢唱山歌,推船下水、捕鱼拉网喜欢吆喝号子;织网、晒网从事渔事时,为了解闷则喜欢哼唱小调;而在兴高采烈时,则爱唱情歌以及“莲花落”和“渔鼓”等,以抒发他们的情感。

  小歌,是渔民歌唱捕鱼或水上生活而运用的歌曲形式,他们称之为撒网、拉网号子、推船号子,生活气息非常浓厚。这些多属渔乡人民即兴创作的歌。

  鄱阳湖沿岸各县群众特别爱看戏,演戏之风很盛。婚事喜庆之日喜唱风俗歌,如《哭嫁歌》、《撒帐》、《闹新房》等。再加上湖口青阳腔(戏曲)、都昌高腔戏、星子弹腔戏、鄱阳饶河戏(即赣剧)等地方剧种在各地盛行,因之沿湖民歌往往结合当地方言,吸收戏曲音乐以及刘来音调,揉进当地民歌之中,如《河里走船蓬角》等则明显地看到受外来民歌影响的痕迹。

  除了吸收戏曲音调外,另外也受说唱音乐的影响,如《今日渔姑嫁渔郎》属新民歌,采用沿湖一带较为流行、通俗的曲艺,填上新词。

  夏季时,鄱阳湖沿岸渔民一天辛勤劳动,夕阳西下,和风送爽,正是渔舟唱晚的季节,渔民回港,引吭高歌,众渔民应和伴唱,声震湖面,波光水影,灯火闪烁,自有一番湖区风光。而渔民捕捞的大场面则在初冬季节,这时各个渔港河汊正值一年一度开港围捕季节,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其壮观的场面又令人极为振奋。

  鄱阳湖沿岸的渔歌有情歌、劳动歌等,题材广泛,内容丰富,音乐体裁多样,风格淳朴,从古流传至上世纪七十年代,不断发展变化,响彻在沿湖的波上岸边。

  自上世纪八十年初以来,这些靠口口相传、脍炙人口的渔歌,由于农村生活方式发生的巨大变化而逐渐减少了,绝大多数渔民改用电动、机帆船捕鱼,这些与民俗相连的传统乡土渔歌淡出了我们的视野,这些歌现在只记录在书本上,歌者随着时乐离世和退隐,渔歌面临后继无人,年轻人不愿长传承,这种灭绝是无声无息的,也是最可怕的。要再次展现唐代诗人王勃在世的《滕王阁序》中写道:“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是难上难了。(徐嘉琪)

鱼米之乡风情浓

  鄱阳湖是举世闻名的鱼米之乡,生活在这水乡泽国的人们,一到过年过节,结婚生子,寿庆丧葬,都会做粑打鱼,从年头到年尾活跃着渔粑文化风俗。

  鄱阳湖滨农村,在大年三十除岁之夜,要举行“完年”祭祖活动。乡民们以同一姓氏的祖堂为祭祀中心,各家各户要用备好的祭品“三牲”,又叫“神福”,供奉在祖宗的神位前。这是湖滨家族中一次最重要的团圆祭祖活动。

  “完年”祭祖活动筹备工作,要在每年农历十二月开始着手做如下准备:一是做年粑煎豆粑;二是打年鱼腌腊鱼;三是杀年猪腌腊肉;四是杀阉鸡腌腊鸡。

  用鱼、猪、鸡组合的“三牲”,是象征天上的飞禽,地下的走兽,水中的游龙,都是子孙后代用来孝敬祖先的,显示子孙们的兴盛与富有。此俗在鄱阳湖滨的九江、湖口、都昌、星子、德安、南昌都很盛行。但是,在都昌县三汊港一带,虽然也是采用猪、鱼、鸡三牲完年祭祖,他们使用的鱼不是鲤鱼,而是采用翘咀鱼白,不知何种典故。在鄱阳湖东岸的鄱阳县北部,完年祭祖时只用猪头祭祀,不用鱼和鸡。这也许与祖宗的职业和信仰有关。而星子县则在“三牲”中加了一块豆腐干。

  鄱阳湖口民间在举行婚礼前三天或更早点的时间,男方向女方送团年粑,称为爹娘粑。还要配上鲤鱼、鸡公鸡婆、猪肉、白酒若干。红盒内放有结婚日期贴,十枚铜钱,十根花钱,谓之十全十美。女方父母收下礼物后,将一块爹粑,一只公鸡和2斤猪肉回赠男方。

  采用爹娘粑为轿下礼,从全国来看,除湖口县外只有在苗族有此风俗。由此可知,苗族和鄱阳湖地区的人们,原是居住在鄱阳湖滨三苗部落的后代,在禹平三苗于彭蠡时,其中有部分苗人从鄱阳湖向我国西南部迁涉,所以也就把爹粑娘粑这种婚俗文化带到了那里。

  旧时,鄱阳湖滨的部分渔民捕鱼在船上,生活在船上,居住在船上,结婚也在船上。迎亲这一天,男方将一条迎亲的渔船装饰一新,船舱内悬挂红帐幔,贴上红喜字,船舱卷蓬上扎上大红花,船两旁插上各色彩旗,配备迎亲的锣鼓队。女方新娘拜别父母后,脱下旧鞋,换上新鞋来到轿船上。换鞋之意,就是不让女儿把娘家的灰尘带到夫家。

  男方的婚宴和洞房都设在坐船上,一对新人在司仪的主持下,先拜天地,再拜爹娘,夫妻对拜,将新娘送入船舱洞房。一条坐船可摆两桌酒席,人们都是坐在矮凳上喝喜酒的。酒宴有海参酒、香菇酒、木耳酒,一般有十多碗或二十多盘,也有四盆四碗的。在酒宴中,圆子粑和红烧鱼是必备的两道菜,一个取意团团圆圆,一个取意吉庆有余。这两个菜也是湖区民间大年三十晚上吃团年饭时必备的菜肴,不能缺少。(杨赤宇)

阅读 795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