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草网群   

鄱阳湖文化生态系列:名将竞风采

媒体:长江周刊  作者:同上
专业号:鄱湖人家 2008/8/9 13:23:30

曾国藩镇压太平军

撰文/ 唐 强

  曾国藩为中国晚清重臣,湘军创立者和镇压太平天国的主帅,湖南湘乡(今双峰)人。道光十八年(1838)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军机大臣穆彰阿门生。累迁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与大学士倭仁、徽宁道何桂珍等为密友,以“实学”相砥砺。平时有感于政治废弛,主张以理学经世。

  咸丰二年(1852),太平军由广西进军湖南,清廷派曾国藩前往长沙,帮同湖南巡抚办理团练。遂招募农民为营勇,任用儒生为将佐,朝夕训练,号湘勇(通称湘军)。1854年初,湘军练成水陆师1.7万余人,会集湘潭,誓师出战。湘军初战,连败于岳州(今湖南岳阳)、靖港,曾国藩为此愤不欲生,投水自杀,被其左右救起。后重整军实,复占岳州,攻陷湖北省城武昌,奉诏署湖北巡抚。因朝廷恐曾国藩于地方势大,被解署任,以后长期只以侍郎虚衔领兵。

  1855年初,进攻九江、湖口,被太平军重创,退守南昌。1858年6月,曾国藩奉诏出办浙江军务。1860年清军江南大营彻底败溃后,加兵部尚书衔,授两江总督,以钦差大臣督办江南军务。从此,不但拥有兵权,而且掌握地方大权。次年9月,督其弟曾国荃攻陷安庆。11月,加太子少保衔,奉命统辖江苏、安徽、江西、浙江四省军务。旋向朝廷举荐左宗棠督办浙江军务、李鸿章出任江苏巡抚。1862年10月,湘军与李秀成等部数十万太平军在天京城外激战,持续围困天京。至1864年7月,终于攻破天京城池,完成对太平天国起义的镇压。

  曾国藩重视采用外国军火,主张师夷智以造炮制船。1861年,设立安庆内军械所,制造洋枪洋炮,后又试制小火轮船。1863年,造成黄鹄号轮船,并派容闳赴美国购买机器。1865年至1866年,与李鸿章在上海创办江南制造总局等军事工业,后为之积极筹措经费,派遣学童赴美留学,成为清末兴办洋务事业的首创者。

  曾国藩毕生服膺程朱理学,又主张兼取各家之长,认为义理、考据、经济、辞章四者不可缺一,但始终将理学放在首要地位。于古文、诗词也很有造诣,被奉为桐城派后期领袖。1872年3月在南京病卒。赠太傅,谥文正。后人辑其所著诗、文、奏章、批牍等为《曾文正公全集》。

  李烈钧与二次革命

  撰文/ 黄 国

  李烈钧原名烈训,武宁县罗溪坪源村人。父名骏兴,参加过太平天国太平军。烈钧自幼学文习武,爱好击剑,尤喜书法。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武宁新任知县王浚道上任后,勒索乡民缴纳历年旧欠田赋,全县民众怨声载道,烈钧激于义愤,聚众密议,将王知县赶走。

  光绪二十七年,李烈钧被武宁彭县令录取选送江西武备学堂,后赴日本学习陆军。在日留学期间,他与黄兴等共同组织了以反对西方帝国主义侵略为宗旨的“攘白团”。光绪三十一年八月,由黄兴等介绍与孙中山初次会见。光绪三十三年,经介绍加入同盟会。

  1911年秋,李烈钧奉命北上,被任命为起义军重炮队司令。10月17日,烈钧接江西同志电促返赣,于10月26日到达九江。

  武昌起义胜利后,九江亦于10月23日在同盟会会员林森、蒋群等人策动下,兵不血刃地响应武昌起义。李烈钧回到九江,遂于三国名将周瑜的衙署设总参谋长办公处,正式就职。

  李烈钧回赣于1912年3月19日就任江西都督。李烈钧主赣期间,大力进行军事、政治、经济改革,使江西为军事、政治、经济巩固的省份。

  1913年3月,袁世凯派人暗杀南京临时政府农林总长宋教仁,准备扑灭革命势力。6月中旬,李烈钧由九江赴上海,临行,嘱省议员杨赓笙速回其故乡湖口县作发难准备,并说:“湖口地形险峻,襟外江而带内湖,为兵家必争之地,故亟宜作起义之策源地。”

  在孙中山主持的讨袁会议上,烈钧被公推为讨袁总司令。7月,烈钧由上海回湖口。12日在湖口成立讨袁司令部,李发布讨袁檄文,通电全国。接着,湘、鄂、皖、苏、闽和上海、重庆等省市,相继宣布独立。袁世凯即派军在瑞昌、德安间与讨袁军展开激战。李烈钧令林虎等据险阻击,初战告捷。但因兵力悬殊,援军不续,7月25日,湖口被袁军攻陷。李烈钧退守南昌,继而转移丰城。8月底,驻守临江,与袁军激战数日,毙敌数百。后因袁军大集,败局已成,乃退离江西,“二次革命”遂告失败。

  “七七”抗战爆发,李烈钧扶病进京,共赴国难。后因患高血压症,返回武宁。在家乡,他抱病到中山堂与协和中学讲演,鼓励青年锻炼体魄,吸收新知,备为国用。12月,还坚持到武汉会见蒋介石,提出抗日主张。1946年2月20日,李烈钧在重庆逝世,终年64岁。周恩来,董必武、邓颖超等曾亲往吊唁。国民政府下令给予国葬,灵柩运送回武宁县。后李夫人逝世,1980年11月,李烈钧夫妇合葬于武宁县烈士陵园左侧半山腰。

  李烈钧能文善诗,尤擅书法,庐山仙人洞所题“常乐我净”,石松之石上所题“纵览云飞”均是李烈钧的手笔。他的著作面世的有《孙大元帅戡乱记》、《李烈钧将军自传》、《李烈钧出巡记》、《李烈钧言论集》等。

  朱陈大战鄱阳湖

  撰文/ 朱荣贵

  元朝末年,在都昌县左蠡与星子县城临界的鄱阳湖一带,朱元璋与陈友谅大战18年,双方投入兵力达80万人。这场水战的时间之长,规模之大,投入兵力与舰船之多,战斗程度之激烈,在中国古代水战史上都是空前的,为后来历代军事家所重视。

  元朝末年,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起义军在中国南方群雄割据,各霸一方,为取得政权展开了激烈的争战。他们之间的战争是争夺中国南部的战略决战。

  1363年春,陈友谅从九江率60万大军向朱元璋控制的南昌发起围攻。朱元璋被迫率20万水军从南京千里回兵救援。8月底,双方在鄱阳湖上展开了决定生死存亡的大战。

  陈军人多势众,战舰如云,其巨型战舰高数丈,分三层,速度快,外包铁皮,但机动性不强。朱军人少,战船也小,但小舰有机动灵活的优势,且朱军士气高昂。

  8月29日,两军在康山水域(今余干县境内)接触,第一场战斗开始。陈友谅巨舰相连,楼船高十余丈,舰队成阵,展开达数十里,气势逼人。朱元璋针对敌我双方的形势,利用陈军“巨舰首尾连接,不利进退”的弱点,决定用火攻。

  第二天,朱元璋大将徐达率舰向陈军猛攻,击败陈军前锋。紧接着朱军乘风发射火炮,陈军死伤甚众,但朱军伤亡也不小。恰恰在这时徐达座舰被对方火炮击中,陈军乘势反攻,陈猛将张定边向朱元璋座舰直冲过来。眼看朱元璋就要成为俘虏了,朱将常遇春一箭射中张定边,朱军随之冒死来救,朱元璋这才侥幸脱险。此时天色已黑,双方收兵。

  第三天朱亲自率舰队进攻,朱军失利,右翼开始后撤,朱元璋虽连斩十余名队长也不能阻止败退。下午3点,东北风起,朱军就乘风放火,陈战舰陷入火阵。一时鄱阳湖上烟焰张天,火光赤红,陈军损失惨重。第四天双方再战。24小时不分胜负。第五天,陈军击碎朱元璋座舰,朱逃移它舰,陈士气为之一振,但至下午,陈军支持不住,开始败退,退守鄱阳湖西岸的渚溪;朱军则进军湖东岸都昌左蠡,切断陈军退路。

  两军在渚溪左蠡相持其间,朱元璋不断诱降,陈两员大将投敌。陈友谅恼羞成怒,靠杀俘虏出气。朱元璋则为战俘治伤,并祭奠阵亡将士,以此收买人心。陈军士气更加低落,10月3日,陈军粮草殆尽,率军冒死突围,均被朱军击退。陈率部向湖口方向逃跑,朱军又用火舟火筏攻击,血战十余小时,陈友谅被箭射死。鄱阳湖之战奠定了朱元璋统一中国的基础。

  后来,民间传说朱元璋之所以在水战的第一阶段,也是决定性的阶段取胜,都怪陈友谅没有选择好战场,不该选在康山附近,致使自己兵败身死。“猪(朱)见糠(康),喜洋洋。”难怪在康山之战中,朱元璋几次化险为夷,士兵愈战愈勇,全在于这座康(糠)山。

  600多年过去了,鄱阳湖之战已成历史,但在那名叫扬澜的小土岗上,还有一座花岗石砌成的数米高的石台,传说那是朱元璋指挥大军围攻陈友谅的点将台。在离渚溪数十里的吴城(属永修县)镇外,也有一座临水古亭,传说是朱陈大战时,陈友谅妻子登临观战的“望夫亭”。其实此亭本名望湖亭,始建于晋朝。朱陈大战后,民间艺人们转辗传说,将“望湖亭”说成了“望夫亭”。

  江万里与国共存亡

  撰文/ 朱 燕

  江万里字子远,号古心,今都昌县阳丰乡府前江家人。父江烨曾任教授、都尉、知县、江南东路提举常平司、西路提举茶盐公事、大理司帅参等职,一生专治程朱理学。母陈氏为理学名儒陈大猷之女,陈灏之姊。万里家学渊源,幼年在祖父所建的书馆内读书,后赴白鹿洞书院深造,又游学于隆兴府东湖书院,朱熹弟子林夔孙为师问学。

  宋嘉定十五年(1222年),江万里贡入大学,太子赵昀(宋理宗)极为赏识,曾书“江万里”三字于几砚之间。宝庆六年任池州教授,嘉熙四年(1240年)出知吉州军。淳礻右元年(1241年)创建白鹭州书院,理宗御书赐匾额“白鹭州书院”。第二年,又在隆兴府建宗濂精舍,广聚生徒,讲学其中。这期间,他还嘱告南安知军扩建周程书院。

  他秉性耿直,刚正不阿,书弹劾林光迁等依权附势之徒,为此屡遭主降派攻击。淳礻右六年,他升迁监察御史兼侍讲,未几,又升殿中侍御史。这时的江万里,“器望清峻,论议风采,倾动于时。”但忤者嫉妒,谤言兴起,言其母病未能及时到家送终,使其遭受酷罚,坐废十二年。

  宝礻右三年(1255年),由于陆德兴为江万里辨白而得以启用,但因其耿直,经常触怒贾似道,故每次都不能久在其位。

  景定四年十一月,度宗即位,诏求直言善谏之士,召江万里回行都临安。咸熙九年,江万里以76岁的高龄,奉旨再度出任荆湖南路安抚使兼知潭州。此时,其再传弟子文天祥任湖南提刑。同年夏,天祥去潭州会见万里,师徒两人,感情深厚,天祥敬佩仰慕江万里的学问道德,风度气慨,常比之为范仲淹、司马光。咸淳十年正月,江万里以年老多病辞去湖南职,依旧以大学士提举洞霄宫。是年,元军大举侵宋,而权臣贾似道辈不理朝政,江万里观大势已去,补天无力,以疾退居饶州芝山,凿池芝山后圃,名其亭曰“止水”,借物明志,表示将于此以身许国。德礻右元年(1275年)二月,饶州被元军攻破,江万里从容坐守以为民望,及元军将至其第,万里执门人陈书器手与之诀别,流着泪说:“大势不可支,二虽不在位,当与国家共存亡。”言毕,偕子江镐及左右相继从容投水死,一时尸积如叠。

  后来,张世杰(南宋抗元将领)收复饶州,得悉其事,奏报朝廷,朝野闻知,为之震动。“余朝大夫其所识与不识者,闻之莫不伤心流泪”。文天祥有祭文云:“星折台衡地,斯文去矣休,湖光与天远,屈注沧江流。”恭帝也辍朝志哀,并诏赠太傅、益国公,后加赠太师,谥文忠。

阅读 703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