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仲平
(一)去年12月12日,国务院批准实施《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以此为标志,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赣鄱大地获得加速崛起的“国家动力”。
4400万江西儿女为之欢欣鼓舞、积极实践、努力奋斗,以此为契机,兴起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新热潮。四个多月来,从鄱湖之滨到赣江两岸,从繁华都市到美丽乡村,从党政机关到企业、社区,目之所及,到处是说鄱湖、谋崛起的喜人景象;耳之所闻,到处是谈鄱湖、议发展的欢声笑语,江西由此踏上了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的新征程。
(二)热情高涨之际,正是趁热打铁之时。为把全省上下的智慧和力量更加有力地凝聚起来,把豪情和斗志更加有效地激发出来,最近省委决定,在全省开展“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探索科学发展新路子”主题教育活动。
深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目的就在于引导全省广大干部群众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更加牢固地树立科学发展观,更加自觉地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更加深刻地认识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重大意义、本质内涵和战略目标,立赶超之志、创崛起之业、建富民之功,努力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中描绘的宏伟蓝图早日变成美好现实。归根到底,就是要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鼓劲、再鼓劲,加力、再加力。
(三)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承载着江西人的崛起之梦。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鼓劲加力,是江西人民义不容辞的责任。
我们欣喜地看到,在我国经济继续回升向好的大环境下,经过全省人民的积极努力,我省经济呈现强劲的发展势头。今年一季度,全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54.7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4.4%,增幅创新世纪以来新高。这些成绩的取得,是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战略,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带动全省加快发展的结果;同时,又为下一步加快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奠定了更坚实的物质基础、坚定了必胜信心。
我们还须敏锐地认识到,在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取得重大成果的大背景下,我省迎来加快发展、加速崛起的大好时机,同时又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在“后危机”时期加快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机遇更加难得,形势更加复杂,意义更加重大。
丰硕成果,鼓舞人心;重大机遇,千载难逢;鼓劲加力,正当其时。我们务必把主题教育活动作为解放思想、统一认识、振奋精神、凝聚力量、攻坚克难、推进工作的总动员,切实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擂响奋进的战鼓、奏响时代的强音。
(四)我们要在积极探索科学发展新路子上鼓劲加力。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早在2003年,胡锦涛总书记考察江西时就嘱托江西人民,要“牢固树立协调发展、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积极探索符合实际的发展新路子”。总书记的殷切希望成为江西人民的不懈追求。
从水土流失的治理,到“山江湖工程”的建设;从“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理念的树立,到“生态立省、绿色发展”思路的形成;从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战略思路的提出,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获国务院批复,我省在长期的实践中,摸索出一条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新路径。
事实说明,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之路,是全面发展之路,是协调发展之路,是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以人为本的发展道路。归结为一点,就是科学发展之路。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我省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取得的丰硕的认识成果和实践成果。
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特色是生态;核心是发展;关键是转变发展方式,在发展中保护生态,在保护生态中加快发展;目标是立足江西实际,顺应时代发展潮流,走出一条科学发展、绿色崛起之路。在新的起点上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鼓劲加力,要求我们更加牢固地树立科学发展的理念,更加坚定地走科学发展的道路,更加自觉地促进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努力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成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共处的科学发展试验区。
(五)我们要把“调结构”、“转方式”与“抓项目”紧密结合起来,在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上鼓劲加力。
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表面看是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冲击,实质上是对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势在必行。否则,资源、环境、民生、发展都将难以为继,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呈现的好态势、好趋势、好气势也将难以为继。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我省经济密度最高、承载能力最强的地区,因此,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条件最充分、任务也最紧迫。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为契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要求我们牢牢把握“经济欠发达”这一基本省情,紧紧抓住“好”和“快”这两个关键词,做到好字优先、好中求快、又好又快。
“好字优先”,就是要倡导绿色发展,努力形成政府谋划“绿色崛起”、干部争创“绿色政绩”、企业坚持“绿色生产”、全社会追求“绿色消费”的风尚。
“好中求快”,就是要从我省经济规模小的实际出发,进一步加大力度抓项目建设,抓固定资产投资,抓经济总量扩张,不断夯实加速崛起的物质基础。
只有更加坚决地调结构、谋转变、促转型,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才能使我省的发展质量越来越高、发展空间越来越大、发展道路越走越宽。
(六)我们要在实现跨越发展、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上鼓劲加力。
从全国区域发展的大局看,区域竞争与合作呈现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态势。从上海浦东新区到天津滨海新区,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到海峡西岸经济区,从海南国际旅游岛到安徽皖江城市带……许多兄弟省、市、区都从自身优势出发,在全国区域竞争中争抢有利地位,以赢得重大的发展机遇。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既与长三角、珠三角、海峡西岸经济区紧密相连,又与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安徽皖江城市带直接相通,是承东启西的重要桥梁,是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支撑。因此,我们可以、也应当在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中有更大的作为。
形势逼人,机遇催人,发展不等人。我们务必在全国区域发展这盘棋上找准自己的定位、形成自己的特色,努力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成为实现我省跨越发展的强大引擎,成为促进我国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力量。只有这样,江西才能在全国区域战略发展格局中争得应有的地位、做出应有的贡献。
(七)鼓劲,贵在激发斗志,掀起建设热潮。
近年来,省委每年都根据形势的新变化、任务的新要求,在全省范围开展行之有效的主题教育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全省人民的昂扬斗志和建设热情。实践证明,舆论引导力也能转化为生产力。我们务必通过深入开展这次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全省广大干部群众鼓足干劲、奋勇争先,以只争朝夕的精神状态,更加积极主动地投身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伟大实践。
鼓劲,就是要鼓赶超之劲。有赶超才有压力,有竞争才有动力。全省各地要在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实践中开展“赶超竞赛”,比一比谁抓的项目更好更多,比一比谁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更好更快,比一比谁的生态环境更优更美……只有在竞赛中拿出真本事、亮出真功夫、比出战斗力、赛出新成绩,才能形成你追我赶、竞相发展的格局。
鼓劲,就是要鼓创业之劲。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干部创事业的舞台,是能人创企业的擂台,是百姓创家业的平台。各级党委、政府务必以深入开展“创业服务年”为抓手,进一步完善创业机制,降低创业门槛,拓宽创业领域,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广大干部群众立足鄱湖创大业的豪情。
鼓劲,就是要鼓创新、创造之劲。《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的问世,本身就是创新、创造的结晶;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同样需要创新、创造的精神。只有勇于创新、敢于创造,才能冲破各种僵化观念的束缚、冲破各种陈规陋习的羁绊、冲破各种条条框框的掣肘,为全国提供更多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新做法和新经验。
(八)加力,重在凝心聚力,形成强大合力。
一支竹篙难渡海,众人划桨开大船。只有调动上上下下、方方面面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把全省人民的力量凝聚成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强大合力。
合力来自于各级党委、政府和各有关部门的执行力。纳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范围的地区应乘势而上、加快发展,争当先行先试的排头兵、率先崛起的先锋队;未纳入该规划范围的地区则应积极策应、主动对接,实现协同发展、相向发展、联动发展;全省各级各有关部门应完善职能、提升效能,为加快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提供政策、资金、项目、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和保障。
合力来自于各级领导干部的带动力。从一定意义上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培养干部、识别干部、考验干部、锻炼干部的大学校、大熔炉。各级领导干部务必争当“领头雁”、“服务员”,在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伟大实践中,带头开阔眼界、提升境界、创造业绩,带领广大群众贡献力量、建言献策、建功立业。
合力来自于全省人民的向心力。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一项规模宏大的系统工程,非一人一力之为、一地一域之责、一时一事之功,需要举全省之力、汇八方之智、聚全民之心。只有全省上下、各行各业、社会各界积极参与进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同心同德谋发展、齐心协力促发展,才能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成为引领江西长远发展的百年基业,成为惠及全省人民、造福子孙后代的千秋伟业。
(九)发展经济是否一定要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是否像熊掌与鱼一样不可兼得?为破解这道类似数学上的“哥德巴赫猜想”一样的难题,近400年来,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进行了艰辛探索,但到目前为止鲜有成功案例。在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实践中,要攻克这道世界性难题,做到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任务十分艰巨,使命十分光荣。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一本厚重的书,它将记录我们为之付出的心血和汗水。若干年后,当我们这一代江西人回首往事的时候,必将为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伟大创举和光辉实践而自豪。
我们有信心、有条件、有能力、有责任,为江西的未来着想,为崇高的事业拼搏,为人民的福祉奋斗。让我们行动起来,满怀澎湃的激情,鼓舞昂扬的斗志,迈出坚实的步伐,在科学发展的大道上奋勇前进,在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进程中建功立业,展现人生与事业的更新更美的春天。
(执笔:陈建荣)
(本文来源:江西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