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人们认为端午节是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但端午节的由来值得深究。
在江西东北部的景德镇市浮梁县,是祖国南方最早纳入华夏文明的地区之一,从西周时代开始,这里属于吴国最南端领地,称为“古番”、“番县”,浮梁人在历史曾被称为古番人。
当地有专家说,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中国古代南方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而浮梁古番人是最早在这个日子开坛从事民族图腾祭祀的,比纪念屈原要早,堪称端午节的发祥地之一。文/记者刘国伟实习生李翔
端午节是古代南方举行图腾祭的节日
端午也称端五,端阳。对其起源,各有说法。今年66岁的谢云峰老人,曾经是景德镇市政府地名办的研究专家,日前他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根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实际上是中国古代南方举行图腾祭的节日。
在退休不从事地名工作后,谢云峰在广东、湖北、湖南、广西各地参观研究,发现民俗中端午节在当地始有年代的了解中,都不如景德镇浮梁早。他介绍,景德镇市浮梁县位于江西东北部,是祖国南方最早纳入华夏文明的地区之一,从西周时代开始,这里属于吴国最南端领地,称为“古番”、“番县”,浮梁人在历史曾称为古番人。浮梁也是古文明兴盛的地方,地近北纬30度线,与埃及金字塔、三星堆、诺亚方舟、神农架、玛雅文明圣地、百慕大三角处在一个纬度上,都蕴藏着许多尚未全知的文化遗产。
而端午节蕴含着丰富的食品文化、医药文化、图腾崇拜文化是浮梁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内容之一。例如,景德镇人吃的粽子是用粽叶包裹的,这与其他省份的粽子不同、名正言顺是正宗的粽子。相传最早的粽子是用芮米配以茶叶汁水作主料,因保鲜不持久用芮稻灰汁呈碱性制成,在吴芮带兵时以此为干粮。由于常常被压制成饼状,就出现了碱水粑。(注:据元代贾铭考证;“芮米味甘性寒……米白滑腻,做饭香脆。”现在浮梁此种芮稻已见不到了)
五月初五开展图腾祭祀最早在浮梁
端午节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最早是从这一天的图腾祭祀活动开始的。
谢云峰说,根据考证,最早在夏至节前后的农历五月初五开坛,从事民族图腾祭祀的地方,就是在江西景德镇的浮梁一带。
他介绍,景德镇从西周时代开始,这里属于吴国最南端领地,称为“古番”、“番县”。起源于青海高原的古番族人,是一个非常古老的部落,源远流长,部落原先在西倾山\(今青藏高东南部边缘,属昆仑山系东端支脉,今玛曲县\),为黄帝部落联盟的东支。商王朝建立后,番族人因被商族人所迫,分别向东北、西、南三个方向迁移,其中一部南迁至番县区域。传说古番人是乘船到浮梁的,从此在华夏大地的南方建立了部落社会。
据文字资料记载,远古时代古番人信奉傩教,教主称“番君”。浮梁人在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都要举行宗教活动,有一说是傩教的纪念日,要举行图腾祭祀活动。端午节的“端”是指祭祀礼服的名称。浮梁古时候在这一天作兴穿深色的素服(黑色或灰色),一方面有避讳的意思,另一方面是身着“玄端”,“玄”色就是黑色,穿黑色的祭祀礼服从事端午节的祭祀活动。“午”是指中午。
而古代浮梁人在五月初五端午节这一天的图腾活动,主要是驱鬼辟邪,如保留下来的烧檀香,涂雄黄等防虫害病毒的保健药品使用等。
在纪念屈原之前浮梁就有端午节
唐代诗人杜甫在《端午日赐衣》诗中云:“端午被恩荣”,这是比较早的端午节活动的描述。
在唐代,屈原开始成了端午节主要纪念人物。而浮梁在端午节附加纪念屈原的色彩,有说是从南宋时代开始的,在明末清初达到期鼎盛时期。实际上到了宋代,官方将五月初五定位“端午节”并专门传谕全国纪念屈原,而景德镇纪念屈原的三闾庙,就是始建于唐宋年后的。
为了在浮梁让屈子的高风亮节深入人心,在浮梁南城、湘湖、勒功和三里庙先后建了屈原祠。随着景德镇瓷都地位的树立,只有三闾庙的屈原祠现在还有遗址,其他三座都殁了。到了端午节这一天,三闾庙热闹非凡,塾学先生在祭祀时朗诵祭词和屈原的诗作。
谢云峰介绍,端午节在后来用以纪念屈原也是文人操作出来的。屈原曾到过江西浮梁,在屈原沿昌江东河而上落脚的地方、都曾修有屈原祠,屈原在家破国亡后投江明志,留下了精彩诗篇。浮梁人敬重英雄,对挺身而出保护人民利益的人永远纪念他。
浮梁一词隐藏玄机
谢云峰介绍,浮梁一词最早见于汉代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在《史记》的《秦始皇本纪第六》中有句“阿房云构,金狄成行。南游勒石,东瞰浮梁。滈池见遗,沙丘告丧”。其中“勒石”,“浮梁”、“滈池”、“沙丘”均是地名词。在《诗经》《小雅》《菁菁者莪》中:“汛汛杨舟,载沉载浮”。“浮”与“桴”同音,一般船称“桴”。但在节日或祭祀活动中用船则称“浮”,见《尔雅》《释天》:“祭天曰浮沉”。景德镇人古代称船家为浮家。
谢云峰认为,由于浮梁是最早以龙舟竞渡的方式来庆祝端午节,所以这个地方在很早就称为“浮梁”。虽然这个地名几度被改,但最终仍然保留下来了。
在唐朝初定疆域时,李世民将浮梁定名为“新平”、在开元四年又更名为“新昌”。公元742年二月初五,唐玄宗李隆基尊号开元天宝圣文神武皇帝后,采纳左相李适之提议,浮梁地名被重新建立。当时的背景是;李隆基一生好素食,特别喜欢喝茶。李隆基喜欢喝的是浮梁仙芝(浮梁在开元盛世时茶叶销售量将近占全国四成,是唐代八大名茶之首。见《旧唐书》)。唐明皇对茶的饮用很有讲究,他活到77岁才驾崩,在中国历代皇帝中寿命算长的。浮梁茶当时在宫廷御用,民间少见。百分之九十被通过丝绸之路出口到西亚,浮梁上缴国库税银占全国茶税的百分之三十八。李隆基不耻下问向大臣请教浮梁茶是哪里产的,户部尚书岑羲、左御史台大夫窦怀贞说是出“浮梁”(龙舟)的地方产的,并说鄱阳郡呈文请求将该地县名从“新昌”恢复当地人习惯叫法“浮梁”。
浮梁端午节的其他说法
当然,端午节发展渊远流长,在各个时代都不断被赋予了其他含义。在浮梁,它的由来还有其他说法。
谢云峰介绍,其中包括纪念伍子胥说。在公元前四百七十三年,吴国被越国灭亡,勾践毙夫差于余杭山卑犹亭,其部分子女就四散分开突围向南方避难。据历史记载,首批进入吴国最南端的古番地区的,是王子与族弟暨\(时任谏议大夫\)带着妻子儿女家眷及家臣护兵近万人到浮梁境内生存下来。
在公元前468年夏至的第二天农历五月初五日,幸存的吴王后裔在浮梁举行仪式祭悼为吴国尽忠牺牲的王公贵族,其中包括忠贞不渝的名将伍员。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吴王夫差后来听信谗言,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民间传说伍子胥被投江后顿时雷电交加化作飞龙被天神接去。所以,农历的五月初五年是伍子胥的忌辰,这一天也被认定是龙的生日。
著名的地理学家、北宋初年的江西临川人乐史的《太平寰宇记》中,也记载浮梁在春秋战国时期末年起的每年五月初五作兴“龙日节”,在此130年后,浮梁成为楚国属地,因伍子胥曾掘楚平王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楚国严禁祭祀伍子胥,所以划龙船与祭伍子胥一说回归为祭龙说。但浮梁曾是吴国后裔人的天下,仍然坚持不改。
此外,还包括纪念东汉名将马援说。到了三国时代,浮梁为东吴所辖,孙权之母为吴国太是吴氏后人,她对浮梁祭祀伍员有不同看法,因为楚平王又是孙权的祖亲。不久,昌江修了一座梁王庙,为纪念东汉名将马援。
马援是东汉时代名将,他是在公元49年五月初五死于征途的战船上,当时江风大起,雷电交加,江面波浪翻滚,马援站立船头坚持前进,但箭伤复发而死,死时还是站着的被惊为天神。马援一死,江风骤止,被朝廷授予“梁王”。到了端午节,龙船上的最前 面放上梁王神像,为保护一方平安的偶像。船的名字叫“浮子”,上有梁王神像。从此,龙舟统称“浮梁”。
(感谢谢云峰老师对本文采访提供大量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