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对余干县渔业生产影响
1、鄱阳湖水系鱼类资源丰富。鄱阳湖水系鱼类资源极为丰富, 记录在案的鄱阳湖鱼类有25科136种, 不仅是淡水鱼类的重要分布区 “四大家鱼”等鱼类天然的种质资源库,占据了长江中下游特有、稀有基因库的地位,并担负着向长江干流输送卵苗、补充长江鱼类资源的生态廊道功能。而且是鲥鱼、江豚等濒危物种的避难所,其中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经济水生动植物资源名录(第一批)的鱼类30种, 被收录在《中国动物红皮书名录》中的珍稀水生生物19种。
余干县素有“鱼米之乡”、“水乡泽国”之美誉, 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核心区县之一,拥有丰富的渔业资源,是全国渔业重点县、全国水禽生产基地、江西渔业十强县。全县养殖水面41万亩,江河湖泊纵横交错,精养鱼池星罗棋布。全县水域有鱼类资源118种,是鄱湖银鱼、甲鱼、乌鱼、河蟹、青虾、鳜鱼、泥鳅、鳝鱼、真贡鱼等特种水产品的集中产地。2011年全县水产品总产量12万吨,水产业已成为余干走上世界的一个独特而闪亮的窗口。
2、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修建后将改变鄱阳湖与长江连通状况, 导致鱼类江湖交流减少。在自然状况下, 鱼类的江湖交流是十分频繁的。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将季节性阻隔江湖洄游性鱼类在鄱阳湖与长江之间的洄游行为; 河海洄游性鱼类进、出鄱阳湖也将季节性受阻。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运行后珍稀水生生物资源可能日趋衰退。控湖工程的建设和运行, 生物活动通道季节性受阻, 生存空间将缩小, 珍稀水生生物种群自然恢复的难度加大。
3、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修建后湖区鱼类产量将增加, 渔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前景广阔。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运行后, 在敞水区域或湖湾产卵的鱼类产卵场选择范围扩大;饵料生物增多, 加强了定居性鱼类的饵料基础; 利于定居性经济鱼类数量增加。水位稳定, 为湖区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除港道、风浪特大区域及鱼类的天然产卵场等处之外, 其他区域可以通过生物资源的恢复, 可持续的发展生态养殖、种植业, 并以此推动湖区农副产品加工等其他行业的发展。
4、采取修建过鱼设施、鱼类增殖放流站等保护措施, 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的不利影响, 有利于维护鄱阳湖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物种多样性。国内外鱼道具有成功的经验, 也有失败的教训。国外的成功案例表明, 过鱼设施为鱼类提供上溯或降河迁徙的过坝通道, 是保护或重塑河流生态环境的重要工程措施。只要明确保护对象, 认真了解鱼类洄游习性和开展鱼道的设计研究, 在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建设中协调好鱼道与其他建筑物之间的关系, 制定相应的生态调度方案并付诸实施, 是可以获得比较理想的过鱼效果。
二、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运行后余干县发展渔业生产的对策
1、随着鄱阳湖水位稳定在16-18米,余干县内湖江河和低洼稻田水位均会有所增长,这对于发展湖泊、江河网箱养鱼大有益处。同时,滨湖区低洼田也适合发展稻鱼两用田或稻田养鱼,以充分利用水域资源和饵料资源,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建成实施后,余干县湖泊、江河网箱养鱼可发展到10万平方米以上,推广稻田养鱼5000亩以上。
2、继续大力发展泥鳅、黄鳝、甲鱼、乌鱼、鳜鱼等特种水产养殖。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实施后,鄱阳湖小杂鱼虾也会大幅度增加。为转化低值小杂鱼虾,应发展乌鱼 鳜鱼、黄鳝等以新鲜小杂鱼为食的名贵鱼类养殖品种,达到低值鱼转化成高价值鱼的目的,真正实现渔业增效、渔民增收。在瑞洪、康山、康垦、大塘、石口、东塘、乌泥、枫港、九龙等乡镇场新发展乌鱼养殖6000亩,鳜鱼养殖5000亩,泥鳅养殖6000亩,黄鳝网箱养殖30000平方米。力争到“十二五”末,建成全省最大的10万亩鄱阳特种生态水产养殖基地。
3、全力打造垂钓观光休闲渔业。鄱阳湖水位稳定在在16-18米,水鸟众多,湖光水色,风景怡人,同时带动毗邻的康山大湖等内湖内江水位提高且保持稳定,非常有利于滨湖乡镇发展垂钓休闲渔业。结合余干县瑞洪镇打造成南昌休闲渡假区决策部署,可以扶持2000户渔农发展垂钓观光休闲渔业,让更多的渔民洗脚上岸,弃渔经商,从事第三产业,同时减轻对鄱阳湖的渔业捕捞强度。
4、建设万吨级的大型鱼粉和饲料加工厂,推动余干县水产饲料精养。
5、加大投入,进一步增加鄱阳湖鱼苗人工增殖流放。充分利用水域面积增加、藻类、蚌、螺等初级生物资源增加来增加渔业产量。同时,通过增加鱼苗人工投放抵销建闸后长江游入鄱阳湖鱼苗减少的不利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