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候鸟偷食农田稻种 政府补贴湖区农户)
鄱阳湖候鸟偷食稻种,南昌市新建区昌邑乡昌北村900多亩水田的农作物一度“遭殃”,有护鸟之心的村民往往经济受损。近日,随着农作物受损生态补偿的下发,村民护鸟将不再吃亏。
“一亩田补偿56元,村里9000多亩水田获得50余万元的农作物受损补偿。”3月1日中午,昌邑乡昌北村党支部书记陶文革在电话那头传来爽朗的笑声。“村民得了补偿,爱鸟护鸟的积极性就更高了。”
昌北村紧邻鄱阳湖,全村有9000多亩水田,村内产业结构单一,村民主要以种植水稻谋生。让村民没想到的是,近年来,随着鄱阳湖候鸟和湿地生态保护力度加大,每年来该村稻田偷食的候鸟越来越多。
50岁的村民陶学水家中有30余亩水田,去年早稻种了约20亩,中稻约10亩,晚稻约20亩。说起候鸟对种田的影响,陶学水一肚子苦水。
“鄱阳湖候鸟对湖区早稻的影响不大,受影响的主要是中稻和晚稻,尤其是靠近湖堤的那片低洼田。”陶学水说,当禾苗长到一定程度,大批白鹭飞来田块寻食,鹭脚经常把大片禾苗拦腰踩断。
在鄱阳湖滨的新建区铁河乡斜东分场,村民万常红也时常为候鸟践踏水稻而苦恼。万常红家有20余亩水田,每年晚稻成熟快要收割时,就是他最紧张的时候。
万常红说,鄱阳湖候鸟很“精明”,白天不来,天一黑它们就成群来稻田里吃稻谷。“那些被候鸟落过的稻田,运气好时每亩能收到300至350公斤谷子;运气不好时,就只有100至150公斤收成。”据悉,没有被候鸟“光顾”的晚稻田,其亩产最少在500公斤。为驱赶候鸟,但又不至于伤害候鸟,村民只能在田里插根棍子,棍子上绑上红丝带或红塑料袋,起到“吓唬”作用。
一边是爱鸟护鸟,关系生态文明建设;一边是农业发展,关系村民奔小康。保护和发展都不能丢,“人鸟争食”矛盾如何解决?对于新建区沿湖干部来说,这个问题像一个紧箍咒;而对于沿湖农民来说,这个两难问题十分恼人。最后,以保护候鸟为重,沿湖农民选择忍受损失。
鉴于此,沿湖干部一直期盼有关部门能给因保护湿地和候鸟遭受损失的村民一些补偿,以便让湖区保护及农民生产“两不误”。
如今,期盼有了结果。经国家林业局批准,新建区被列为2014年中央财政湿地生态补偿试点县区,该区因此获得湿地生态补偿资金670万元,补偿资金将主要用于沿鄱阳湖湿地周边农作物受损补偿和村组(社区)生态修复。
日前,根据实施方案按每亩56元补偿标准,新建区下拨165.19万元资金用于沿湖村民农作物受损补偿,补偿面积达29498.51亩,补偿资金人口10848人。据悉,这也是南昌市首次对沿湖村民进行农作物受损补偿。
“农作物受损生态补偿是个导向,有了一定的农作物受损补偿,就可以更好地引导村民由被动护鸟转为主动爱鸟。”陶文革说。
作者:蔡颖辉 万仁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