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完好的清代至民国时期建筑四十余幢,“汝南世家”、“岐山耸翠”、“爱莲遗范”等四十余块古代门楣完整如初。日前,从北京传来喜讯,进贤县文港镇周坊村获“中国民族优秀建筑——历史文化古村(镇)示范项目”荣誉称号,成为我市首个获此殊荣的乡村。
昨日,记者驱车近两小时,来到文港镇周坊村,沿着一条明代石板路走进村庄,感悟周坊村的百年传奇。
三十余幢清代建筑仍能居住
昨日上午9点40分,记者在文港镇接上向导,途经上坊村、下坊村,在满眼的绿色中,沿着村中一条明代石板路,记者来到了周坊村。“现在村里保存很好的青石黑瓦清代古建筑有三十多栋,民国时期建筑有十多栋,共占地六千多平方米。”周坊村书记周玉龙介绍说,“现在那些房子仍有村民居住。”
在周玉龙带领下,沿着村中悠长的古巷,踩着百年前铺设的麻石路,记者来到了一栋保存最好、规模最大的古建筑前,门楣上“汝南望重”四个字依然十分清晰,房子主人正在厅堂中赶制毛笔。
“这个房子冬暖夏凉。”房子主人热情好客,邀请记者四处参观,并取出族谱给记者看。房子建于清代康熙初期,由村中先祖周虎臣的父亲周时河所建,是周虎臣毛笔作坊最早的建筑。前后两栋,占地468平方米。
周虎臣又是何许人呢?
周玉龙翻着族谱介绍说,周坊村先祖一千多年前由古河南汝州迁徙而来,至周虎臣一代则成为了当时制笔高手,周虎臣创办的笔庄曾得到乾隆皇帝题跋而名声大震,与当时“浙江王一品”、“武汉紫光阁”并称为“天下三大名笔”,曾留下“没有周虎臣的毛笔不能进考场”的佳话。
“至今,家家户户都是制笔作坊。”周玉龙说,“也因制笔出名,周坊村日渐发达,从古至今都很有名望。”
塘里挖出汤显祖题字石匾
行走在高低不平的石板路上,一幢幢古建筑仿佛一幕幕画面闪现在记者眼前,而各栋门楣上“汝州后裔”、“汝南望重”、“泽承丰镐”、等四十多块镶嵌在门楣的石牌匾,更是让人遐想联翩。
周玉龙告诉记者,这不同的门楣,代表着古建筑原主人不同的身份,有周氏家族的公祠、家庙,有达官显贵的官邸、别墅,也有商贾店铺、毛笔生产作坊。
“这块‘科甲第’牌匾,是汤显祖所题写的。”在村头,周玉龙对记者说,村里曾有传说,虎臣毛笔在全国赫赫有名,当时文人才子都以用虎臣毛笔为傲,汤显祖与周虎臣堂兄周献臣很是熟悉,周献臣登科后,曾送给汤显祖一套毛笔,于是汤显祖欣然为其题写“科甲第”的石匾。
“由于始终都找不到这块牌匾,还以为是一个传说。”周玉龙说,数年前在清理村西南方向一口水塘淤泥时,却意外挖到了这块牌匾,“根据老人回忆,这‘科甲第’就复原安装在村头了。”(周勇 吴新灵 魏勇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