藕田生态调控见成效,白鹤归湖显生机
近日,鄱阳湖区域监测数据显示,受2025年特殊水文条件影响,南矶湿地与吴城湿地的子湖泊中野莲藕蓬勃生长,吸引了白鹤、小天鹅等越冬候鸟前来觅食。与此同时,南昌鲤鱼洲通过限制莲藕梗刈割、成立专职保护中心等举措,推动白鹤逐步回归天然湿地。这一转变,折射出人与自然关系修复的积极信号,也为未来湿地保护提供了有益启示。
长期以来,鄱阳湖周边藕田、稻田因食物资源稳定,成为白鹤等珍稀候鸟重要的“人工食堂”。然而,今年天然湿地生态条件的改善,促使白鹤自然分流——藕田白鹤数量显著减少,而湖区内超过百只的白鹤种群则展现出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潜力。这一变化既得益于特殊年景的“天时”,也离不开人为主动干预的“人和”。鲤鱼洲通过暂缓莲梗收割、设立保护中心,为白鹤适应天然湿地提供了缓冲期,体现出保护策略从“被动投喂”到“主动引导”的进步。
白鹤的“回归之路”具有多重意义。它表明,只要给予适当的生态空间和恢复时间,自然系统完全可能重现生机。野莲藕的茂盛生长,不仅为鸟类提供了食物,更重塑了一个完整的湿地微生态系统。而人为调控藕田管理方式,则显示出在保护与发展之间寻求平衡的可能——农业生产适度让位于生态需求,反而能促成更可持续的人鸟共生局面。
当然,白鹤回归湖区仅是第一步。后续仍需密切监测其在整个越冬期的时空分布,评估天然食物的可持续性,防范可能出现的食物短缺风险。同时,也需关注藕田收入受影响的农户生计,探索生态补偿机制,实现“护鹤”与“惠民”并行。
白鹤择水草而栖,其动向是湿地健康的晴雨表。此次白鹤回归天然湿地,是一次难得的生态实验,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与自然相处的智慧。唯有继续尊重自然规律、善用科学手段,方能让白鹤的翩跹身影,永远徜徉在鄱阳湖的晨曦之中。
(编审/生态零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