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林聊斋(135)
——眼遇·耳闻·认识
春天刚过,夏天便是一片繁荣。对于一年一渡的生命来说,此时正是春风得意的时候。枝繁叶茂的表象,正述写着她们对土地对阳光对雨露的感恩,这些条件的满足,让她们展现了生命的美丽,担承了生命的职责,实现了终其一生的宿愿。对于一年一轮回的生命来说,虽然知道天造地就的美妙时刻,终究会光临生命里似是而非的节点,却还是那样用心的去珍惜,尽情地去享受,好象那些美丽和妙趣一去就再也不会复返一样。溪流边石条凳上坐着的那些脸上刻着风霜的男男女女,有的微闭双眼,任凭风和阳光去窥已经木纳的心田。有的目不转睛,似乎要让流水的清碧和不会再有的那一刻精彩倒影永远停留在心里。看上去她们都不缺吃穿住用,却猜想她们一定缺一种阳光,一种生命弥留前的身心欲望。人,总是要死的,可世上几乎百分之百的人,都希望在身心愉快的前提下,多看几回日落月升。
人的身心如何才能愉快,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课题,可以说自有人类以来,人们就在直接或间接的研究这样的课题,如成仙就能长寿的想象,什么“洞中才数日世上已千年”,想让时间浓缩在一定区间,虽说世上的人谁也没有见过和亲历过,但也没有一个人站 出来否来否定过。还说做好事做善事就能成仙,信佛信道就能成就好事善事,无形之中就成了一种文化被代代传承。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人们想象的仙境,要么在景观的万花丛中,要么就在树木葱郁清流宛转山上。人与仙的区别除了仙能长寿,还有就是仙无烦恼,仙在三界外,不在九流中,心无杂念,所以长寿。人如何才能无杂念,是因为拿不起放不下,所以很能长寿,但凡糊涂点儿的,大智若愚的,寿命就会长点儿,生命终结前的那段时间痛苦就会少点儿。但社会发展到现在,人们研究生命科学到现在,还没有真正解读出身心如何才能愉快的密码,中医有一点点探索,但也只是拿着砖在敲门,门里面咋样,只能凭个体印象的集累去推测。生态文明和生态建设应该说是解读人类生命神秘的一条捷径,因为人类生命运行和地球生态有关。什么叫生态文明呢,生态,是不是可以理解为地球物种的生存状态呢,文明自然可以理解为一种高素质的意识行为。
什么是高素质呢?尊重基础上的合理索取应该算是高素质中的一部分吧。你比仿说树叶草叶对减缓雨水对土壤的浸蚀,落叶对土壤的覆盖,腐叶对土壤的改良,可以蓄水蓄肥,是避灾兴利创造适宜生存环境的本能,它们在阳光作用下对水中、流动的空气中、土壤中物质进行重组固定形成新的物质,并释放出大量的负氧离子,无意识的衡定了生活环境,为其它生命提供了生活便利,这应该是一种虽不被认可却实实在在的高素质行为。至于谁为了活命而让谁丢掉了生命,这不应该理解为残忍,只要不过分危机生命种类多少和种群大小,就应该理解为生态循环的一种现象,就象人自然死亡以后,被埋入地下被细菌分解然后再被植物吸收一样,只是吃掉的方式不同而已。但如果虫子把自己活动范围内可以食用的叶子,吃的不可以再持续吃下去时,那就是本区域内虫子们的灭顶之灾,是它们自己的贪焚造成的。如果这一类虫子的贪焚成性泛滥到整个栖息地,那这一类虫子有可能在地球上成为濒危物种,甚至在一定时间内会成为地球生态的记忆。同理,不懂得尊重邻里,不珍惜生命资源的所有物种,都会有一个自己创造的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