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地方,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人们对湿地这个概念非常模糊,没有莲池、鱼塘、稻田印象深,沼泽湖泊河流和沿海滩涂上的灌丛杂草之地,虽然是除人之外各种动植物的栖息乐园,但都被人们认为是没有开发的蛮荒之地,虽然有“出污泥而不染”的经典语句和江南“鱼米之乡”的富裕代言辞,但只是停留在表面的作用理解上,从目前人们的行为效果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人们对这种地理环境的生态功能知之甚少,对人的生存健康与发展和它们的关系没有真正的理解,对生存环境中这样的功能日趋降低没有引起高度的重视。

这是我在穿三门峡市城区而过的河道上拍摄的一张照片,是经过人工治理河道后植物自然生长起来后的一个画面,水有深有浅,深处不超过一米。当然这不是理想的湿地生态景观,没有一湖碧水或水与植物科学合理分布时给人带来的舒心和悠闲。几种优势植物高密度分布和旺盛生长及尸体的腐烂分解,肯定会大量消毫水中的含氧量,迫使众多本来可以在此栖息繁延的水生动植物迁移或消失,使本来可以拥有的生态功能降低。
这里生长的植物有我认识的,也有我叫不出名字的,不象是没有天敌的外来入侵物种,更不会有生态癌症的迹象和前兆,我认为它们的茂盛生长和对地域的大面积占领,主要是营养问题,如果湿地面积再大一些这种现象也许就会缓和,如果水中、空气和土壤中的成份变化了这种现象就会变化,如果透过现象分析实质,如果人们不对这种现象警觉,这种现象应该是城市的癌症,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癌症。要改变这种现象也不难,一要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尽可能多的留下或建设这样的湿地生态,分散营养转化的压力。二要对这种情况进行正确的分析,必竟这些植物为生态物资的转换做出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把游离在自然空间、水、土壤内碳、氮、磷、钾及各种金属离子重新组合成了植物蛋白、纤维、和油脂等有机物,净化了水、土壤和空气,为人类健康生存提供了基础条件,虽然使更多的生物丧失了生存环境,我们还是应该尊重它们对自然环境修复的贡献,可以通过我们的人工干预调整它们之间的生存空间,促使物种态势生长的平衡。僻如对它们进行定时定位的收割等。三要在以人为本的前提下尽量减少污染排放。四要呵护湿地优势物种天敌的种类和种群数量,以促使湿地空间内的生态平衡。
不容置疑,城市是人为活动最集中的地方,是污染排放的集中点,也是危及人类健康发展生存环境不良因素的集中产生地,不管人们如何注重环境保护,如何为生存环境的舒适性去努力,都不如农村和山区,因为生物存在的种类和种群数量都远不及农村和山区,所以在人口不断增多,城镇化率日趋提高的情况下,必须把生态平衡的概念纳入城镇化建设的规划方案中。创建森林城市的提法是非常规明智的做法,但不要过分强调美化,应以生物多样性建设为主,真正提高城市的肺活量。还应根据城市的地理条件,利用城市污水排放适度建设人工湿地,建设原则应同样强调湿地生物多样性,为城市肾功能的正常发挥创造条件,同时为城市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净化提供生物支撑,以减少城市运行费用。并通过人工干预措施,丰富城市湿地生物多样性,最大可能的实现污染物的就地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