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淮河核查夺冠后
本报记者 梁鸿雁 刘然
日前,国家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实施情况考核结果发布:山东省、江苏省、河南省和安徽省得分为91.5、88.8、83.4、81.7。在山东省已经获得前两届冠军的基础上,本届由枣庄市代表山东省接受国家考核,能再次拿到第一名,不仅是对我省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的肯定,更是对枣庄市环保工作的认可。 今年3月下旬,国家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考核组在我市核查期间,就把我市创新环保工作的经验总结评价为“枣庄模式”。近一个时期以来,一些地市纷纷来我市学习取经。可以说,通过打赢这场核查硬仗,提高了山东的声誉,树立了枣庄的形象,更显现了枣庄环保工作的品牌,实现了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夺标、创城、争名次、出经验”的工作目标。 好的理念是夺冠的强大动力 我市因煤而兴,长期以来依赖资源发展,但对资源的过度开采,导致我市煤炭资源濒临枯竭,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特别是偏重的产业结构,带来了较为严重的环境污染,境内7条主要河流水质一度全部为劣V类,我市面临着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重压力。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实施城市转型的战略,确立了“一箱油”的发展理念,如果把发展比作赛车,那么过去只要跑得快就行,不问用“几箱油”,不计代价,不计消耗。而现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给“一箱油”,要想跑得好、跑得快,就必须腾出能耗空间和环境容量,上附加值高、规模大、税收贡献大的项目,这种理念,在全市上下形成了共识,同时也融入到环保工作中。 着眼科学发展,我市把有限的环境容量作为“一箱油”,采取减少排放、等量置换等措施,尽可能节约这“一箱油”。以水污染防治为重点,不断加大环境保护的力度,环保投入由2000年的不足5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24亿元;对小水泥、小火电实施了“全国第一爆”,相继关停污染严重的“土小”企业12家;大力推行节能降耗工作,去年,120家重点用能企业节能总量达120万吨标准煤,万元GDP能耗下降5%,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下降。 按照“一箱油”的发展理念,我市严把环评审批关口,严格执行环境保护部关于审批“四不准”、“十不批”的原则,结合全市水环境保护的实际情况,对新上项目实行“四个坚决不批”,严格限制新上水泥、焦炭、造纸等污染严重的项目,从源头上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去年,全市共否决重污染项目4个,提出更换厂址项目12个。 国家环保部总工程师万本太高度评价了我市的“一箱油”理念,他说:“枣庄市在这创造性提出的‘一箱油’发展理念的指导下,取得了经济和环境‘双赢’的成效,这一成功探索值得学习和借鉴。” 好的招数是夺冠的制胜法宝 在水污染防治工作中,省政府提出了“治、用、保”的新思路。为做好迎淮核查工作,我市结合实际,创新了一个“防”字,融入了一个“管”字。在扎实做好点源治理、综合利用、生态自然修复的同时,有效防止了水污染事故的发生,形成了全区域水污染管理全新模式,得到了国家考核组和省政府的高度评价。 立足一个“防”字,把可能造成污染的因素扼杀在摇篮中;突出一个“治”字,污染源全部达到山东省地方标准;推行一个“用”字,再生水成为全市第三水资源;注重一个“保”字,实施“三退三还”,初步形成了“治理一个流域、培育一个湿地、造就一个生态地域”的新格局;抓好一个“管”字,保证监管贯穿始终,监察执法,切实完善在线监控,着力提升环境监管水平,使污染防治由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防控。 由于念好了五字经,我市区域水环境质量切实得到改善,7条河流步入了良性循环的轨道。全市水面上的水鸟多了,鱼类多了,亲水空间多了……这些探索、做法和成效深深地打动了考核组,有关专家把枣庄确定为“全国城市水污染防治示范单位”。 好的制度是夺冠的坚实支撑 这次淮河核查,枣庄的竞争对手实力都很强,从经济发展上看,我市不是最好的。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把创新放在首位。为打好这场环保攻坚战,我市在构建大环保工作格局上做文章:健全分级负责机制,落实各级政府在环境保护中的主体责任;健全部门联动机制,严格实行“一岗双责”,实现项目审批联动、联合执法、信息共享;健全社会监督机制全面推行环保公示和政务公开,加强人大、政协和新闻媒体的监督,鼓励群众举报环境违法行为,形成全民保护环境的浓厚氛围;健全执法监管机制,加强基层环保执法队伍建设、监控网络建设和应急处置能力建设,坚持依法行政,坚决打击环境违法行为;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坚持政府主导,遵循市场规律,认真落实“一票否决”、“环保限批”、“以奖代补”等政策措施,调动了各方面的工作积极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