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水位21.62米,洞庭湖正值枯水期。在这个时候看水,更能看出真面目。”这样一句简单却意蕴丰富的话,出自于近期湖南日报的一篇通讯报道中。这篇通讯以湖南省委书记张春贤三年三下洞庭湖为线索,对近几年来洞庭湖的治理与保护工作进行了全景式的扫描。(湖南日报10月27日)
洞庭湖,长江淡水之源,也是国际重要湿地,鸟类的天堂,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与生态服务功能成就了它“长江之肾”的美称。洞庭湖之水其所关切,绝非限于湖南一省域内。正是在这种语境下,我们方能体味“在这个时候看水,更能看出真面目”这样一句话的蕴涵所在。
那么,洞庭湖的水现在怎么样呢?目前,洞庭湖正面临着历史上罕见的枯水位,远低于近几年同期水位。历史罕见的低水位已经造成渔民歇业、航运受阻等系列连锁反应。更关键的,低水位必然造成湖区纳污能力严重下降。现在的水落“实”出,将使很多以前在丰水位情况下不容易发现的问题将大白于天下,或者说洞庭湖已经赤裸裸地展现在世人面前。洗去铅华的洞庭湖还能给人以“八百里洞庭美如画”的如诗感受吗?让我们随着张春贤一行的的目光看一个真实的洞庭湖——
“一路南行,湖面清澈、芦苇青青,蓝天、碧水、绿洲、飞鸟……一一从眼前掠过。船经松澧洪道时,几只江豚不时跃出水面泛起阵阵清波。”诗一般的语言让我们接触到了江豚这种对水质要求极高的国家二类保护动物。今年初,通过有关部门的水下声纳探测,洞庭湖区已发现132头江豚,生活在湖区湿地上的麋鹿也已形成新的野生种群。或者说,江豚用一种无声的语言诉说着对这里水质的肯定。今年1至9月,环保部门对洞庭湖10个断面的检测结果表明,即便在枯水期,洞庭湖水质也达到了三类水质标准,部分水域甚至可以达到二类水质标准。
水落“实”出,看到的是一个让我们欣喜的洞庭湖,尽管处于枯水位,水质尚可合人心。“问湖哪得清如许,为有治理真到位”。水落“实”出,也让我们看到了这几年来洞庭湖在治理与保护上所下的“实”功夫:
牢固树立坚守科学发展“四条底线”的执政理念。湖南省第九次党代会报告中明确提出要着力构建山清水秀的生态环境,再现三湘大地满目葱茏、碧水蓝天的秀丽景观。后来,守住包括“青山绿水”在内的四条底线被形象地比喻为湖南快速发展、科学跨越的安全气囊,成为湖南上自执政高层、下至黎民群氓的共同认识。单省委书记张春贤,在执政湖南不到4年的时间内,就三次深入洞庭湖一线督战治污与移民搬迁工作。
以实际行动加大对洞庭湖与湘江的治理与保护力度。2006年8月,湖南省环保局组织岳阳、常德、益阳三市环保部门进行了全面现场调查,并着手制定整治方案,打破行政壁垒,合力治水。2006年12月初,一场史无前例的环保治污风暴在洞庭湖刮起,仅用3个月时间,关停了沿岸234家排污不达标的小造纸厂,并采取切实措施,防止反弹,彻底地根除了洞庭湖的污染之源。
治标与治本相结合,综合治理洞庭湖。为巩固好洞庭湖治理成果,省委省政府明确要求,不能再上污染环境和超越洞庭湖生态承载能力的项目和产业;采取措施加强湖区湿地保护,开展好保持和扩大水面、减少沙洲和培育生物链等工作;超前研判江湖关系变化等可能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早做好相关准备工作。坚定不移地加大洞庭湖、湘江流域综合治理力度,通过3至5年的努力,较好地解决湘江流域历史污染严重区域的治理、沿江城市污水垃圾处理、现有污染企业整治和产业结构调整等问题,确保取得明显效果。
枯水季节看洞庭,更能看到真面目。这种真面目,是值得肯定的真面目,值得鼓励与期许。但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让“长江之肾”保持正常的功能,需要将这种真面目长久地保持,最好能示人以更好的面目,其所付出的艰辛与执著,需要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地承继下去。